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381-382期(完成)(1)-1.jpg

全球范围胃癌发病和防控策略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9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185个国家地区2008~2017年出生人群,采用ATLAS模型结合GLOBOCAN 2022的癌症发病率和联合国人口死亡率预测,系统评估了该人群在其一生中可能发生的胃癌病例数。(Nat Med. 2025年7月7日在线版)

胃癌全球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GLOBOCAN 2022 数据显示,胃癌在全球癌症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尤其在亚洲、拉丁美洲及部分非洲国家,胃癌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沉重。

近年来,部分高收入国家在早筛和幽门螺杆菌根治方面取得成效,但全球范围的胃癌流行趋势不容乐观。近年来,胃癌发病趋势呈现年轻化,50岁以下胃癌发病率攀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也将助长未来几十年胃癌病例绝对数量上升。

研究者选取2008 至 2017 年出生的人群,采用 ATLAS 模型,结合 GLOBOCAN 2022 的癌症发病率和联合国人口死亡率预测,系统评估了该人群在其一生中可能发生的胃癌病例数,并进一步估算了其中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例。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为全球 185 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推动胃癌的初级预防策略,尤其是基于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治疗干预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亚洲是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地区,预计将有超过 1060 万例胃癌病例,占全球总数的68%。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病例数合计超过 650 万,占全球总负担的 42%。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胃癌负担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未来该地区的胃癌负担可能比 2022 年高出 6 倍,凸显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疾病流行的深远影响。

全球约76%的胃癌病例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一比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非洲女性幽门螺杆菌归因比例高达82%,亚洲男性为71%。尽管超过半数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传统高发区,但仍有42%的病例发生在低发病区,提示胃癌的地理分布或在发生改变。

为评估干预效果,研究者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100%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有望将胃癌病例数量减少75%,即使干预效果为80%,也能减少60%的病例。这一结果有力支持将幽门螺杆菌根除作为胃癌初级预防策略。

研究者探讨了不同参数改变对胃癌负担的影响,包括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死亡率改变、竞争风险等因素。结果发现,非贲门癌对发病率改变更敏感,贲门癌变化影响较小,这为针对性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参考。

该研究从生命历程角度出发,系统评估了全球年轻一代未来可能面临的胃癌风险,量化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癌防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胃癌防控的紧迫性,为各国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证据支持。

胃癌作为由感染引起的癌症,有相对明确的可干预措施,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作为成本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干预手段,在多个国家地区已显示良好的预防效果。不过目前实施该策略的国家仍在少数,尤其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中低收入国家,防控体系尚不完善。

381-382期(完成)(1)-24-.jpg

推动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普及是进一步降低胃癌负担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只有少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潜在意义不容小觑。建立高质量人群癌症登记系统、加强胃癌亚型分类、提升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意识,是实现胃癌精准防控的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防控的关键因素,年轻一代面临的胃癌风险不容忽视,各国加强完善防控体系,推动疫苗研发,提升公众认知,共同应对胃癌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降低全球的胃癌疾病负担。

(编译 张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