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检阅过去一年的科研成就,科研处与基础教研室于2013年1月16日在科研楼四层会议室联合举办了“2012年度研究所科研年会”。基础教研室主任、学委会副主任委员邓大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首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致辞,她对肿瘤所基础老师们多年的工作成绩和学术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并期望大家今后要继续保持以往工作的优势,多与临床医生沟通,将解决临床问题作为长远发展方向,加强基础和临床的实质性合作。随后季加孚院长致辞,他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体会到临床和基础结合的重要性,并感谢基础研究所的老师们这么多年来为医院科研工作作出的贡献。最后张焕萍院长助理致辞,她在科研处工作了多年,见证了医院科研工作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基础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研究特色的过程,表示今后一定为大家搭建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与医学部和校本部之间的交流,以达到合作双赢、优势互补的目的。
本次年会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由蔡红教授和潘凯枫教授主持。柯杨教授介绍了遗传研究室十余年来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食管癌研究领域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及成果。她的科研团队在高发区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为HPV感染与食管癌之间的病因学关联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潘凯枫教授介绍了胃癌高发现场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的干预研究进展,以及依托高发现场开展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Gut》上。郭军教授结合肾癌黑色素瘤科的工作,介绍了中国黑色素瘤的治疗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模式。何忠虎副研究员简介了他所在课题组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开展的一项大样本自然人群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及最新进展。该研究拟通过对超过3万人5-10年的随访,明确内镜早期筛检在降低食管癌死亡方面的功效,为国家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关键数据。徐晔博士就发现中国人群cHEK2基因H371Y突变,为中国人群所特有,该位点突变可中等程度增加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而且该突变携带者对蒽环类新辅助化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进行了阐述。
第二单元由吕有勇教授、宋韦教授主持。吕有勇教授介绍了肿瘤基因组研究进展情况,通过胃癌的基因组研究,构建了胃癌突变基因谱,发现胃癌是一个高异质性的肿瘤,并阐述了p53突变的临床意义。宋韦教授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性,强调研究肿瘤如何诱导局部和系统的免疫抑制将为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奠定理论和临床基础。王洁教授介绍了化疗可改变部分患者EGFR突变的检出率,此种改变可能与肿瘤组织内EGFR突变的异质性及治疗对不同细胞克隆的敏感性差异相关。邢蕊博士就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了胃粘膜特异表达蛋白AMP18/GKN1,其可作为特异的胃癌标志物,而且AMP 18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老化现象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提示AMP18可做为潜在的蛋白质药物,用于临床胃癌的治疗进行了阐述。张连海副处长介绍了生物样本库年度进展和新一年中拟开展的工作,并就信息化建设作了重点陈述。
第三单元由邓大君教授和张志谦教授主持。邓大君教授首次提出甲基化改变分为分化性甲基化改变和适应性改变,作为概念进行推广。另外,重点介绍了SRF、GFRA、ZNF382等基因甲基化作为临床肿瘤转移预测的价值。张志谦教授阐述了MAb1B501+细胞群具有肝癌干细胞特征,MAb1B501抗体可以提高ADR化疗效果,改善荷瘤小鼠生存期。该研究已经被《Cancer Cell》接收。曹登峰教授从分析肿瘤病理形态学和探寻肿瘤标志物为例,讲述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肿瘤病理科研,以及如何把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陆哲明副研究员对观察到甲基化/去甲基化动态变化现象进行介绍,并提出其物质基础是5-羟甲基胞嘧啶(5hmC)。博士生张阳就发现外周血白细胞DNA中IGF2和N33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在胃癌病例诊断前就已经出现异常升高,提示其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胃癌发病风险的早期标志物进行介绍。
寿成超教授、解云涛教授主持了第四单元。寿成超教授围绕实验室多年来在肿瘤发生机制及相关应用研究,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并围绕PRL-3、ARD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以抗血管生成为主的新药开发等的研究进展。解云涛教授介绍了中国人群最大宗BRCA1/2基因突变的研究。李勇主任对实验动物室2012年度工作进行了汇报,介绍了特色技术平台—IVIS 200多功能活体成像系统。廉沈沂博士介绍了酪氨酸磷酸酶PRL-3通过与Rap1蛋白/TRF2蛋白形成蛋白复合物。PRL-3通过促进Rap1胞浆转位,进而导致端粒末端保护蛋白Rap1/TRF2结合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端粒末端损伤及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拓宽了PRL-3蛋白在肿瘤发生起始事件中的生物功能。博士生韩海渤就CACANA2D1+肝癌干细胞中mir-200b,mir-222,let7c低表达,通过解除对PBX3靶基因抑制,激活CACANA2D1表达,维持肝癌干细胞恶性特征进行报告。刘锡娟助理研究员对流式细胞微球蕊片技术进行介绍,这是基于流式细胞仪开发的一种液相定量蛋白技术,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阔别十几年后,研究所再次召开全所科研年会。科研楼四层大会议室座无虚席,近百人聆听了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年会不仅吸引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积极参加,更有许多临床医生对感兴趣的单元踊跃参与。今后,研究所将每年举办一次科研年会,除基础科室介绍外,还将陆续邀请临床科室的代表报告重要研究进展,以进一步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