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简介

核医学科简介

发表时间:2020-04-07

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76年,是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依托单位、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在编工作人员48名,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化学师、物理师,其中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15名,初级职称26名。科室工作以PET/CT、SPECT(/CT)显像等核医学临床工作为主体,以放射性药物制备和研发为主要支撑,依赖物理师和技术员提供图像质控和硬件设备运行,形成了“以科研带动临床新项目,以临床应用促进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核医学科总占地面积超过1400m2,已建成集高端分子影像设备(如PET/CT、PET/MR)、常规核医学检查设备(如SPECT、SPECT/CT)、放射性药物生产设备(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治疗病房综合于一体的全能型科室,力求做到硬件完备、人才充足、分工合理、管理完善、发展持久,争创国内领先、国际认可,为我院创建亚洲一流肿瘤医院贡献重要力量。

科室内现有主要设备包括双探头SPECT(/CT)两台(德国西门子公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两台(带有飞行时间技术的Philips PET/CT和具有动态扫描技术的西门子mCT Flow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MR一台(联影)、住友HM-20型号回旋加速器一台(质子能量可以达到20MeV),同时还配有68Ge/68Ga发生器、全自动gamma(γ)射线计数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薄层色谱扫描仪2台、辐射防护通风厨、二氧化碳培养箱、活度计、辐射剂量测量仪、辐射防护设备(铅衣、铅眼镜)等临床及科研所需仪器、设备。可进行包括药物制备、质量控制、图像采集及处理等工作。

目前,核医学科可自主生产临床PET放射性药物18F-FDG、18F-FLT、18F-NaF、18F-谷氨酰胺、18F-PSMA、11C-胆碱、11C-Ac、11C-MET、13N-NH3、68Ga-奥曲肽、68Ga-PSMA;SPECT放射性药物99mTc-美罗华、99mTc-奥曲肽以及新型固体靶核素64Cu、124I、89Zr等,是国内首家完成四种放射性药物(18F-FDG、18F-NaF、11C-胆碱、11C-Ac)备案工作的单位,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临床及科研需求。

作为一个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科室,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已建立多个成熟的临床特色检查项目,包括前哨淋巴结显像、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前列腺癌PSMA PET显像和氨基酸代谢显像等。随着新型分子探针的不断应用,目前非18F-FDG药物在PET/CT检查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预示着核医学科从简单的PET/CT应用走向了多模态分子显像之路。

依托于强大的科研团队,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在“亲肿瘤化合物的制备、放射性标记、动物实验及临床前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申请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为了更好的推动PET/CT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及国内非18F-FDG放射性药物的普及,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已连续举办八届《燕京肿瘤临床与PET/CT应用会议》和三届《新型核医学分子探针质量控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学习班,提升了科室的业内影响力。

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一直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随着2010年1月16日第一台PET/CT的首次使用,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实现了PET显像从0到年检查量上万的快速发展。在杨志主任的带领和全科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北肿核医学在临床、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广和普及核医学知识。“十年风雨,筑梦未来”,随着新型探针的不断研发更新、先进仪器的投入使用、新技术的引进,未来的更多十年,北京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在肿瘤诊治及药物研发方面会发挥更大的带头作用,也会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没有了!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