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大众版专业版手机APP

返回

顶部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生介绍 >> 季加孚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临床科室

季加孚 - 媒体关注

北京晚报-季加孚:守护希望之门

发表时间:2015-09-24

    【栏目:与院长同行】

    导语:“作为一个医生,即使技术再高超,如果患者的身体承受不了,心理无法接受,或是他的经济状况不能接受,抑或他的种族、习惯不能接受,那么对于这个患者来讲,医生的技术就是零。”

    季加孚:守护希望之门

    文/本刊记者 王风 高悦

    车水马龙的北京西四环边上,毗邻玉渊潭公园,坐落着一片沉稳、肃穆的建筑群,“肿瘤医院”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听闻此名,人们经常将之与冰冷的院墙、素白的床单以及阴郁的气氛联系在一起。然而走进细探,则别有洞天:幽静雅致的碎石小路,淙淙涌出的溪流喷泉,现代化的科室外墙上印有色彩丰富的图画,四处弥漫着安静祥和的气氛,渗透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下称“北大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深厚的人文情怀。

    被患者接受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身为肿瘤专科医院,学科的发展自然成了医院的立足之本。北大肿瘤医院之所以能够成为排名国内前五的肿瘤专科医院,源于医院一直强调将发展学术型医院作为持续的发展方向。

    去年刚从主任转身为院长的季加孚,从基层住院医生干起,成为了消化道肿瘤的学科带头人。在将近30年的从医过程中,他形成了独有的一套学科建设理念。在他看来,学科的发展既需要先进开放的医疗技术,也需要融入温柔细腻的人文艺术,那就是“被患者接受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2011年10月22日,北大肿瘤医院正式启用了中国首台高速智能精确放疗系统“速光刀”;同年11月20日,北京市首台拥有“飞行时间”技术的PHILIPS最新一代的PET/CT Gemini TF也在北大肿瘤医院正式投入试运营。医院的诊疗设备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立足于国内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影像学、诊断学还是药理学,它们的进步对人类深入认识并治疗疾病,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即使医疗设备先进了,药物发展了,人们对某些疾病还是无能为力。医生不应过度依赖高科技的检查手段和药物,要继承医学的传统,根据自己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临床上的经验,详细分析每位患者的疾病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科技手段的检查结果,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疗效果。”季加孚说。

    季加孚看来,作为一名医生,即使技术再高超,治疗手段再先进,但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承受不了,或是心理无法接受,或是经济状况、种族信仰、生活习惯不能接受,那么对这个患者来讲,医生的技术就是零。

    “下医治已病,上医治未病”。成为患者需要的上医,正是季加孚对医院今后发展的期望。“我们要为北京市人民的肿瘤健康做更多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之外,现在我们每年都要对北京市肿瘤的流行病发病趋势和死亡趋势做调查研究,把研究成果提交给北京市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同时也向世卫组织报告,为预防肿瘤提供数据支持。”季加孚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

    北大肿瘤医院在患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连续六年来,门诊患者数、住院患者数均呈高速增长趋势。随着来院就诊患者的增多,医院现有规模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因此,医院计划开辟新区,打造肿瘤医学城。医学城将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关注肿瘤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建立肿瘤疾病诊治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康复中心。

    寻求科学个体化治疗模式

    “现代医学更强调的是治疗有病的‘人’,而不是治疗某种疾病。医生如何做才是为‘人’治病,而不是为‘病’治病?这不仅仅是医生应称呼患者的名字而非床位号这么简单,更深刻的是,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案,也就是实行‘个体化治疗’。”季加孚说。

    对院长季加孚来说,个体化治疗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自1998年季加孚开始担任胃肠肿瘤外科主任起,该科室一直是医院的品牌科室。 14年来,胃肠肿瘤外科季加孚的倡导和支持下,一直坚持自己的病例讨论方式,即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与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及基础科研等兄弟科室密切合作,为病区中每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最适合他们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现在,这一治疗模式也正在向全院推广。

    “医生团队要根据患者自身的需求,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来进行治疗,与此同时,医生的所有行为应该在标准化治疗及诊疗指南的框架下进行,这就是个体化、人性化的医疗。”季加孚将个体化治疗生动地比喻为鸡尾酒,鸡尾酒的层次不一样,口味也不同,治疗方法也如此,医生要为不同的患者寻求更适合他自己的治疗层次。

    例如,传统治疗胃癌,是所有患者都接受统一的治疗方案。而根据季加孚对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这样的疗法方案很有可能会导致5O%患者的治疗无效。季加孚提倡:“今后胃癌的治疗方向是,首先将患者基因进行分型,不同基因类型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也就是说,在治疗前就能将传统治疗无效的50%患者筛选出来,接受有效治疗。这样就能够降低患者的毒副反应,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再例如,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优先考虑治疗对患者生命危害最大的疾病,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有时会由于专业的限制而考虑不周。北大肿瘤医院有个传统,每周一下午都会有一个全院的多学科讨论会(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为各科室提供一个平台,共同讨论病情较复杂患者的治疗方案。MDT的意义在于,综合各学科的医生,站在整体的高度来看待病例,最终确定最客观、科学的方案。

    多年来,季加孚和他的同事们也一直是北京市MDT的忠实拥护者。这个会议由北京的三甲医院自发组织,轮流主办,每隔两个月举办一次,参会的科室包括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包括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等等。会议上,不分专家,不分等级,大家为了制订更好的诊疗方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并逐渐扩散至其他省市。国内很多医院都派代表团来参加北京的MDT,也有很多地方已经举办了这样的活动。

    “我们都是以科学为纽带,为了攻克疾病、为了服务患者,而聚集起来的。这种以多学科为依托、个体化的医疗模式,最终是会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季加孚开心地说。

    年轻人强则医院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注重年轻人的培养,是季加孚上任后着手的第一要务。“一个人如果在前期没有积累好,过了45岁,之后基本上就很难有太大的作为。因此,要格外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季加孚强调。

    在刚刚进行的医院中层管理干部的换届选举中,新上任的中层领导85.7%在45岁以下,大量70后和80后走上了领导岗位,本科以上学历占94.2%,六成以上的管理干部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永远有合适的人选,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将是不二选择。

    为了培养院内优秀的中青年医生,北大肿瘤医院专门制定了一个“攀登计划”,即由医院每年出资送出20~30个年轻人出国学习,帮助青年医师成长。此外,医院还设立了各种长、中、短的培养计划,最长1~2年,最短3个月,以培养医院里的中青年人才向更高更深的学术领域发展。

    在院外,为了给医疗相对落后的地区培养更多肿瘤方面的专业人才,北大肿瘤医院利用自身人才在技术上的优势,派出支援医师,前往大兴区人民医院,采取“帮、带”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当地医护人员;还与西城、丰台区卫生局、内蒙国际蒙医医院等单位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另外,还与顺义妇幼保健院、哈尔滨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协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培养技术人才。

    今年5月2日,北大肿瘤医院隆重举行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一卡迪夫大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医院将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交流学术思想、交换学者和研究者、交换教育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

    迄今为止,医院已与国内外10余个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的精神,医院将进一步面向国内外合作开放。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再培训计划为医院在医疗、科研及管理等全方面保持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保障。

    事实上,北京肿瘤医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秉承北医“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校风的同时,肩负起肿瘤诊疗、基础研究、预防康复等多项公益使命。强大的基础科研能力和北大浓厚的历史沉淀,给北大肿瘤医院打下了深深的“学院派”的烙印。医院里,通过科研部门和临床科室的交流联系(如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报告等),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相连,转化医学的思想深入人心,临床一线的医生紧紧把握国际上学科进展的动向,了解肿瘤基础领域的最新发现。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努力,很多科室已经成为国内该学科的领军科室,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指南的制定编写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诊疗标准化培训,成为所在领域“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让做事的人安心做事

    一个团队或组织的强大,源于内部的强大,源于内部自我专注的修炼,源于组织领导者构建的平和、自由的环境,让组织能够执着地专注于成长和创新。季加孚正在为他的团队构建一个“让做事的人能安心做事”的组织环境。

    回顾季加孚自己的行医历程,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内蒙古到北京再到国外,最后学成归国,漫漫坎坷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培养自己,辛苦自不必言。这令他更深刻地意识到,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做事、成长,能够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业务的提高学习上。

    季加孚用一个简单的长方形来说明他的人才培养理念(见图1)。他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社会沟通和人际关系上,那么学习的精力就会减少,反之亦然。那么如何将这两方面进行平衡?如果说把搞人际关系的精力降到最低,那么大部分的精力都会用在工作上,就会很舒服。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有责任挖掘他的团队中每名医生的特长,将其发挥到极致,至于这些人自身的个性,只要不影响工作,就无关大局。

    季加孚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十根手指有长有短,每人也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在一个作战部队里,如果让狙击手去吹小号,那肯定不行。”因此,在团队建设中,季加孚不会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在他看来,每个人除了自己有所特长的工作,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普通的工作。有的人害羞内向,但手术临床能力很强,那么就不需要让他去讲课;有的人科研思路很强,但是临床稍微差一点,那么只要他做好常规的临床工作就可以了。一个团队需要不同专长的人才,一所医院也是这样。

    “人的希望是最重要的。一个团队的好坏,取决于领导是否能给自己团队的成员一份希望。”季加孚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团队中得到尊重,他的理想、价值观能够得到体现,其收入也能保证一种比较体面的生活,那么这个人就很愉快。他愉快,他的家庭就愉快,那么这个团队就会和谐。

    一群好医生构建的好医院

    季加孚给自己团队的希望就是成为一名好医生。“医学生毕业后最想做什么?做个好医生。而做一名好医生,开始时是要得到本地区患者的认可,接下来的认可范围是本市、本区域、全国、全亚洲,最终乃至全世界。那么,这样一群好医生所构成的医院,就是一家国际化的好医院。”这也正是季加孚为北大肿瘤医院打造的愿景——成为患者首选的国际化肿瘤中心。

    北大肿瘤医院最新设计的院徽即对此愿景做了很好的诠释:院徽由一扇开启的大门和中英文院名组成,中间的光感似阳光透过大门在照耀生命(见图2)。这扇大门代表了患者的一扇希望之门,而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所有的医院工作者,就是为患者守护这扇门的卫士,要把疾病、痛苦拒之门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

    开启的大门由渐变的宫墙红色(北京大学校徽的红色)和北京城墙的灰色组成。红色代表医务人员的热情与温暖,代表对生命的尊重与希望;灰色代表严谨、冷静与沉稳。院徽整体象征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追求专业、规范、领先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北京大学的人文背景。

    “医院的愿景也需要和医院所有职工自身的愿景相符,这样员工们才会共同为之努力。如果一家医院的愿景与职工的愿景背道而驰,或是各自朝向有偏,那么从力学上来讲,都是分散力量的。只有医院与职工都向着一个目标发展,才会越走越快。”季加孚补充,“身为医院院长,就要努力让医院的各项制度符合患者的利益、符合国家的利益、符合医生的利益,才有可能提供最大限度的医疗服务。”

    一家医院所能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就是衡量、评判医院的标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又不能牺牲医生和护士的利益,这其中有一个平衡点,体现为北大肿瘤医院所特有的人文关怀。

    在患者就诊过程中,时常能感受到北大肿瘤医院处处体现出来的这种人文情怀。无论是医护人员的言行还是医院设施的设置,都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生在问诊、处置等诊疗的各个环节都会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而候诊环境也在悄然不断地改善,机场式的叫号服务让患者可以更加舒适的候诊。在这里,医患双方在携手抗击癌魔的同时,患者真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尊严。

    “此外,医院也要让我们的医生、护士在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中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工作舒心,才能让患者心情舒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让我们的医生和患者都看到希望。”季加孚总结。

    链接

    院长谈医改

    《中国医院院长》:您觉得现阶段医改中有哪些成就?

    季加孚:医改到现在已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对医改充满了希望。面对医改,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制度上的配套改革。我认为,人事制度改革和会计制度改革非常重要。人事制度改革决定了医院的用工制度,会计制度改革或是运营方面的改革,决定了医院的财务和分配制度。如果这两方面不进行改革,医院在具体运营中可能就没办法达成改革目标。

    就医改前一步走出来的城镇医保、新农合等实施方案来看,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是最重要的一步,现在的问题是,老百姓连病都看不上,要先解决老百姓看不上病的问题,而不是看病贵的问题。所以要把服务提供量不足的问题先解决了,然后再按照国家现在的分级医疗制度、付费体制、医药分开等改革,考虑如何降药价的问题。这其中涉及方方面面。改革,首先得稳定,要一步一步来。

    《中国医院院长》:您觉得医院信息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起到什么作用?

    季加孚:信息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所医院的整个医疗体系需要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而医院的运营表现、医疗质量控制,往往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

    例如,我所在的胃肠外科在周五的例行查房中,我和我的医疗团队在探讨病例时,就采用了病例影像和资料的信息化,可以直接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既往病史,甚至手术的片段调出来进行研究。不同部门的医疗专家可以在院内平台上,实时获取同一名患者的病例信息,从而降低了时间上的损耗,也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但是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医院应该从医疗、管理上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数字化。真正的现代数字化医院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传输和共享,而是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为医护人员服务”的理念,基于信息化基础,对医疗、管理、财务运营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化,为医生和管理者及时提供临床和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分析、提示和支持,从而提高医院整体运营能力,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优化医院的运营流程。

    事实上,要实现这一点确有难度,如若实现这样的设想,其建设的成本不菲,而且需要持续投入,且短时期的收效可能并不显著,对医院甚至患者可能会带来财务上更多的负担。因此,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实现信息化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这些都需要医院管理者斟酌。

    图1 人才培养理念矩形图

    20150924174634.jpg

    图2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徽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