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伐替尼有望成为晚期肝癌标准一线治疗

解放军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等开展的仑伐替尼(Lenvatinib)治疗肝癌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REFLECT研究)结果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同期配发了述评,我国共入组近300例患者,该研究亚洲患者亚组分析结果在2017年CSCO年会上报告。(the Lancet. 2018年2月9日在线版)

多把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分子抑制剂仑伐替尼在Ⅱ期研究中显示临床活性,该开放Ⅲ期非劣效性研究旨在比较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癌患者的总生存获益。研究自亚太、欧洲和北美20多个国家154家中心入组患者,给予口服仑伐替尼(体重≥60 kg者,12 mg/d;体重<60 kg者,8 mg /d)或索拉非尼400 mg,bid,每28天为一周期。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接受治疗的患者纳入安全性分析。该研究在网站注册,编号为NCT01761266。

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7月30日,共1492例患者入组。 95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组,仑伐替尼组478例,索拉非尼组476例。 仑伐替尼组中位总生存有延长趋势(13.6个月 vs. 12.3个月,HR=0.92,95%CI 0.79-1.06),符合非劣效性标准(1.0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7.4个月 vs. 3.7个月)、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mTTP,8.9个月vs. 3.7个月)、客观缓解率(ORR,24% vs. 9%)均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组。

仑伐替尼组最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反应有高血压(42%)、腹泻(39%)、食欲减退(34%)和体重减轻(31%)。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肢端红肿症(52%)、腹泻(46%)、高血压(30%)和食欲减退(27%)。

该研究提示,在初治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仑伐替尼带来不劣于索拉非尼的总生存获益,不良反应与此前研究中观察到的一致。这是十年来第一次有新药显示与目前标准治疗索拉非尼总生存非劣性结果,仑伐替尼在次要终点上也显示了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研究者说

秦叔逵教授指出,仑伐替尼是VEGF受体1-3、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RET和KIT的小分子抑制剂。REFLECT研究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是与索拉非尼头对头比较的非劣效临床试验,入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954例,其中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患者近300例。

中国晚期肝癌研究走过很多弯路,该研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在吸取了过去的许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在药物设计方面,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都是抗血管生成剂,但仑伐替尼作用的靶点更集中、抑制作用更强;在试验的设计、管理、执行以及试验方案的把控方面,也做得也非常好,这也是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的成功对于亚洲尤其是中国肝癌患者意义重大。中国晚期肝癌的生存期较欧美国家更短,且此前唯一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临床研究显示,其对HBV相关肝癌的疗效不佳,而在中国,因HBV感染引起的肝癌占总病例的90%以上,因此,中国晚期肝癌患者面临的临床挑战更为严峻。可喜的是,在仑伐替尼 III期临床研究中,我们看到其对中国肝癌患者、HBV相关肝癌的有效性显著优于索拉非尼,提示仑伐替尼更适合中国肝癌患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

(编译 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