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 第299300期

新发转移性NPC控制后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改善无进展生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向燕群、夏伟雄教授等报告的研究显示,新发转移性鼻咽癌(NPC),含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后达到疾病控制的患者,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毒性可控。(JAMA Oncol. 2022年2月17日在线版 DOI:10.1001/jamaoncol.2021.7366)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后达到疾病控制状态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如使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最佳支持治疗(BSC),PFS显著长于单纯BSC(35.9个月 vs. 8.2个月, HR=0.44);卡培他滨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温和可控,因此它有望成为转移性鼻咽癌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维持治疗选择。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改善各种癌症患者的生存结局,但其在转移性NP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有限。为了探究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在转移性NP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项随机Ⅲ期临床试验于2015年5月16日至2020年1月9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给予104例新发转移性NPC患者4~6个周期的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

诱导化疗后疾病控制的患者等比接受卡培他滨1000 mg/m2 bid d1~14 q21维持治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卡培他滨维持组),或4~6个周期诱导化疗后仅接受BSC。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总生存期和安全性。

卡培他滨组患者在BSC的基础上,每个化疗周期(21天)的第1~14天,两次口服卡培他滨共1000 mg。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时间(DOR)、总生存(OS)、不良反应(AE)。

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5月,中位随访33.8个月(IQR:22.9~50.7个月),卡培他滨维持组和BSC组分别有23例(44.2%)和37例(71.2%)进展或死亡,中位PFS分别为35.9个月和8.2个月(HR=0.44,95%CI 0.26~0.74,P=0.002),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5.0%和11.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40.0个月和13.2个月(95%CI 9.9~16.5个月)。亚组分析发现,除异时性转移的患者外,各亚组PFS获益一致。

目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BSC组中位OS未达到(NR),BSC组为41.5个月,维持治疗体现了OS获益趋势(HR=0.59, 95%CI 0.30~1.16),但数据还不成熟,尚需进一步观察。

维持治疗期间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贫血(6例,12.0%)、手足综合征(5例,10.0%)、恶心/呕吐(3例,6.0%)、疲劳(2例,4.0%)和黏膜炎(2例,4.0%)。大部分不良反应为1~2级,3~4级发生率较低,仅1例患者因疲乏和恶心呕吐终止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维持组未见治疗相关的死亡。

研究解读

研究首次前瞻性评估了卡培他滨在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作用,疗效和安全性数据颇为亮眼。同期刊载的述评中,有专家指出,从研究本身来看,样本量不够大(104例患者)限制了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且本次研究中35.9个月的中位PFS,远远超过此前研究中卡培他滨单药治疗5个月的中位PFS,巨大的差异是否因为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的诱导治疗,导致肿瘤对于后续卡培他滨治疗更为敏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还并不一定能够复现。紫杉醇+顺铂+卡培他滨此前并不是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常用的化疗方案,卡培他滨接续在当前含铂双药方案一线化疗(如吉西他滨+顺铂)后治疗的获益仍有待评估,最佳的口服剂量也有待确定,持续两年的口服维持治疗,对于患者的依从性也是一个挑战。长期治疗的获益,很大程度上要看疗法的依从性。鼻咽癌免疫治疗近年来进展迅速,在维持治疗的适应证上,免疫治疗与卡培他滨哪一个更好,未来可开展两种疗法的对比研究,或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评估每种疗法的适合患者人群。

(编译 段晶耀)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