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 第301302期

非小细胞肺癌 研究发现术前ctDNA可预测复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思愚教授等报告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及术后动态监测外周血ctDNA,可对患者的复发及生存状态做出预测。(Cancer. 2022, 128: 708-718. DOI: 10.1002/cncr.33985)

研究发现,术前ctDNA阳性是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及总生存(OS)的危险因素(RFS,HR=2.42;OS,HR=5.54)。对于可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与比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连续ctDNA检测可提前8.7个月识别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该研究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进行手术的NSCLC患者,共119例患者纳入分析。外周血ctDNA阳性是指至少有一个突变同时出现于患者外周血和配对肿瘤组织中。

在进行术前外周血ctDNA和对应肿瘤组织测序后,研究者首先评估了两者突变谱的一致性。117例患者术前血浆中共检测到基因突变109次,其中73例(67.0%)在相应的肿瘤组织中被发现,最常见的TP53、EGFR突变,在二者中具有高度一致性。

依据术前外周血ctDNA是否阳性,患者被分为相应的两组。其中阳性组的患者在总生存(OS)及无病生存(RFS)上差于ctDNA阴性组(RFS,HR=2.42;OS,HR=5.54)。

动态监测外周血ctDNA突变情况改变,是否也对预后具有提示意义?分析显示,无论是Ⅰ期、Ⅱ期还是Ⅲ期患者,术后复发或死亡患者中,外周血ctDNA阳性比例都更高(ctDNA阳性比例:复发组 vs 无复发组:Ⅰ期,57% vs. 17%;Ⅱ期,67% vs. 33%;Ⅲ期:58% vs. 50%),且术后第1次外周血ctDNA的阳性,与患者的复发有相关性。

既往研究表明,实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ctDNA阳性,常提示有残留肿瘤。研究者根据患者术后第1次外周血ctDNA是否阳性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对OS及RFS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术后第1次外周血ctDNA阳性组,相较于阴性组RFS更差(HR=3.04)。对患者外周血ctDNA进行纵向动态监测和相应分析,也得到类似结论,即纵向外周血ctDNA阳性组,相较于阴性组OS及RFS更差(RFS,HR=3.46;OS,HR=9.99)。

在28例发生复发转移或死亡事件的患者中,有18例在基线或术后纵向外周血有可被检测到的ctDNA。而相较于影像学检查最终发现肿瘤复发,外周血ctDNA的变化能够更早提示肿瘤的复发转移,采用连续纵向ctDNA检测时,比影像学检查提早发现复发的时间差达到8.71个月。

该研究显示,在术前和术后进行外周血ctDNA检测,能预测可切除的Ⅰ~Ⅲ期NSCL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总生存期,尤其是纵向连续进行ctDNA检测,能比常规放射成像更早地识别疾病复发,或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编译 崔奕心)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