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患者再次得乳腺癌的风险存在人种差异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者报告的大型注册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发病年龄、治疗手段、肿瘤分级、大小以及组织类型,患有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黑种人和西班牙人再发同侧乳腺癌的风险要远远高于白种人,黑种人和亚洲人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也显著高于白种人。(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4;148:163-73)
为了更好的了解卫生保健以及钼靶检查在不同种族导管原位癌中的作用,研究者们对患者的治疗以及跟踪随访做了详细的评估。研究显示,大约有10%~24%经过治疗后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10年以后会得第二原发乳腺癌。在这些患者中,白种人患浸润性导管癌的比例,肿瘤活跃程度以及乳腺癌死亡率均低于黑种人。
研究者们对患有乳腺导管原位癌之后再得第二原发乳腺癌患者之间的种族差异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来自18个国家共计102489例原发单侧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其中,将近75%的患者是白种人,10%是黑种人,9%是亚洲人或太平洋岛民,8%是西班牙人。平均年龄是58.5岁(范围20-84岁)。因有27680例患者在第一次得乳腺导管原位癌时就接受了乳房切除术,从而降低了同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部分人群被筛除。最终共计74809例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
第二原发乳腺癌(异时性乳腺癌)是首次导管原位癌诊断后超过6个月,再次发现的乳腺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在同侧乳房的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局部复发定义为同侧乳腺癌。在对侧乳房的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定义为对侧乳腺癌。
研究发现在不同种族中,同侧乳腺癌和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存在一些差异。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接受保乳术或未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9%(2925例)患有同侧乳腺癌。同侧乳腺癌5年发病率在黑种人中是3.3%,在西班人中是3.1%。在亚洲人或太平洋岛人中是2.8%,而在白种人中是2.5%(P<0.0001< span="">)。
根据多变量分析,黑种人和西班牙人患同侧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白种人。相对危险度黑种人是1.46(95%CI 1.29-1.65),西班牙人是1.18(95%CI 1.03-1.36)。
不论发病年龄、是否放疗、肿瘤分级、大小以及组织形态,黑种人同侧乳腺癌发病风险较白种人高出46%。对于西班牙人,结合肿瘤特征以及治疗这两大因素,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与白种人相比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在中位随访70个月后,有3.6%的患者 (3,723例)发生了对侧乳腺癌。根据多变量分析,黑种人和亚洲人、太平洋人(尤其是菲律宾人)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白种人。相对危险度黑种人是1.21(95%置信区间 1.08–1.36),亚洲人和太平洋人是1.16(95%CI 1.02–1.31)。
对侧乳腺癌的类型给本研究的结果带来了一定影响。比如在黑种人中,对侧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主要由浸润性乳腺癌导致的而非导管原位癌,而在亚洲人和太平洋人中,对侧导管原位癌占有主要地位。
研究者指出,因为浸润性乳腺癌在黑种人中的侵袭性要高于白种人,黑种人的预后相对较差。但是黑色人种对导管原位癌的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的影响尚不明了,可能后续的研究需要检测一些导管原位癌特异分子指标来揭示这种相关性。
(编译 刘晓静 审校 黄焰)
解放军307医院
黄焰教授述评
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报告,黑种人和亚裔在患一侧导管原位癌治疗后,再发同侧或对侧乳腺癌的几率高于白种人。该结果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导管原位癌术式的选择。由于导管原位癌病变一般较广泛,在决定行保乳术时应严格评估;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可以显著降低该侧乳腺癌发病风险,但有研究显示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需在严格评估包括BRCA1/2突变等高危因素后,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