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化疗不导致新的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出现
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Parsons等报告,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在乳腺癌患者中较常见,化疗似不导致新的CHIP出现,大多数患者发生治疗相关髓系肿瘤(t-MN)的风险较低。考虑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较长及CHIP与并存病和死亡率的相关性,这一研究发现可让我们稍宽心。接受化疗患者可出现变异等位基因分数(VAF)≥0.005的TP53突变克隆造血(CH),导致t-MN风险较高。这些小克隆演化及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J Clin Oncol. 2024年1月8日在线版)
CHIP在实体肿瘤患者中很常见。关于乳腺癌诊断时CHIP患病率及其在治疗选择压力下的动态演变的前瞻性数据有限。
研究者对来自380例乳腺癌患者的614份样本进行了靶向错误纠正测序。该研究调查了CHIP在接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ET)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前瞻性收集的配对样本的动态。研究还评估了CHIP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根据克隆造血风险评分(CHRS)估计进展为t-MN的风险。在探索性分析中,研究者考虑了VAF≥0.005的CH。
15%的患者在治疗前存在CHIP。治疗后很少出现CHIP,化疗对比ET治疗的患者发生新突变的风险相似(OR=1.16,P=0.820)。然而,接受化疗增加了VAF≥0.005时新发CH的风险(OR=3.45,P=0.002)。5例接受化疗的患者中出现VAF≥0.005的TP53突变CH。根据CHRS评分,大多数患者的t-MN风险较低。CHIP与mTNBC患者的生存无相关性。(编译 高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