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根据正常B细胞亚群表型的分类系统具预后意义
丹麦奥尔堡大学Hans E.Johnsen等报告的研究显示,应用BAGS亚型开发新的诊断平台有助于发病机制的研究,从而提高疾病的管理水平。(J Clin Oncol. 2015年3月23日在线版)
目前临床医生是根据更新后的WHO标准,依据生物学、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诊断。研究者提出了应用正常B细胞建立的亚型特异性B细胞相关基因标志(BAGS)的精确分类系统。他们认为新的分类系统可以提供新的生物学信息,具有诊断和预后价值。
研究者结合荧光激活的细胞分选、基因表达谱以及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了正常人扁桃体来源的初始、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记忆和浆母B细胞的BAGS。研究者跨越5个不同地域、时区,应用不同的标本制备方法的临床队列(治疗方案包括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强的松 270例)以及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 869例)对BAGS分型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还分析了各亚型的频率以及特异性耐药情况,并包含了针对一线R-CHOP治疗患者的预后意义的荟萃分析。
结果显示,在来自5个不同研究队列的1139个标本中,研究发现了相似的BAGS亚型频率。在R-CHOP治疗的患者中,在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BAGS分型与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显著相关。中心细胞亚型比中心母细胞亚型具有更好的预后。与观察的治疗结果一致,中心细胞亚型比中心母细胞亚型对多柔比星和长春新碱的耐药率低。中心母细胞亚型具有复杂的基因型,而中心细胞亚型的TP53突变、插入/缺失率都较高,更多表达了与良好预后有关的LMO2、CD58以及基质-1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基因。
(编译 杨申淼 审校 黄晓军)
北大人民医院 黄晓军教授述评:
对于应用R-CHOP方案作为初始治疗的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用正常B细胞的基因学特点进一步有效分层,符合当代肿瘤诊疗中精确分型的目标。另外,具有不同预后的亚型与特定的细胞遗传学和固定的信号通路相关,提供了进一步靶向干预、提高疗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