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可精确预测胃腺癌
哈佛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Yeh等报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以精确预测哪些人群有罹患胃腺癌的可能性,但这种方法似乎仅在吸烟人群中具有成本效益。(Gut 2015)
研究者表示,基于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进行一次性筛查可以降低50岁吸烟老年男性的胃腺癌死亡风险。这种一次性筛查不需要常规监测胃蛋白酶原水平,因此有望成为价值较高的策略。
正常的胃黏膜经历一系列癌前病变,由于产生的胃蛋白酶原较少,导致萎缩或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侵袭性癌症。研究者使用决策分析仿真模型来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内镜筛查和幽门螺杆菌筛查在降低肠型非贲门胃腺癌(NCGA)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潜在临床获益和成本效益。
为建立此模型,研究者定义胃黏膜萎缩的阳性血清胃蛋白酶原结果为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70 mcg/L,且蛋白酶原Ⅰ/Ⅱ比值≤3。阳性筛查结果者需进一步行内镜下胃黏膜多点随机活检。
对于20岁男性,其发生肠型NCGA的终生风险为0.24%,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可将其罹患结直肠癌风险降低26.4%,相比之下,内镜筛查可降低21.2%,幽门螺杆菌筛查可降低0.2%。而对于正在吸烟的50岁男性的靶向筛查,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可将预计的0.35%的终生风险降低30.8%,内镜筛查可降低25.5%,幽门螺杆菌筛查可降低0.1%。
研究者们在3月16日Gut在线版中报道称,在普通人群中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与未行筛查者相比,预计每一质量调整生存年(QALY)将花费105 400美元。但每一QALY的花费在正在吸烟者(76 000美元)、之前吸烟者(94 500美元)和从未吸烟者(137 800美元)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在胃癌为癌症相关死亡首要原因的国家,控制胃癌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杆菌筛查或以胃镜为基础的胃癌筛查。我们的发现证实,在胃癌并不常见的美国,那些措施似乎不大具有成本效益。
然而,仍然有其他二级预防措施,例如针对吸烟人群的一次性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从群体的角度或许可有效降低美国死于胃癌的人数,值得考虑。为了证实我们基于模型的研究结果,我们需要额外的有关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性能在美国的数据,在未来的临床研究应优先考虑。
(编译 白茗 万璐颖 审校 刘静 刘云鹏 项晓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熊建萍教授述评:
胃癌是亚洲国家的主要癌症死因,在我国目前控制胃癌的手段聚焦于幽门螺杆菌筛查及内镜筛查,获得一定效果,近年我国的胃癌死亡率似乎有所下降。本研究中使用的针对当前吸烟人群的单次血清胃蛋白酶原筛查,在美国已经看到胃癌患者的死亡人数有所降低,此研究结果应该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并尽早对特定人群开展血清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进一步减轻胃癌对我国的危害。
中国医科大学 刘云鹏教授述评:
胃癌的早期发现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在日本由于筛查的普遍性,早期胃癌占70%以上,而国内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10%,究其原因除宣传普及不够、经济因素之外,胃镜检查的有创性令人难以接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胃癌筛查手段——一次性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以此来发现早期胃癌,特别是对于50岁的男性吸烟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可显著降低肠型非贲门胃腺癌的发生,其筛查价值甚至高于胃镜。然而目前这一筛查方法的有效性仍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加以验证,虽然创伤性小,但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寻找最能从此种筛查方法中获益的高危人群,以便将其逐步推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