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者出现化疗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瑞典洛桑大学医学院Cristina等报告,结直肠癌患者在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可客观评估的血液学不良事件方面,女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JAMA Oncol. 2018年5月24日在线版 doi:10.1001/jamaoncol.2018.1080)
性别是导致药物剂量-效应关系在不同患者间存在广泛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同时影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然而,在有关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中,性别与化疗相关毒性反应的关系仍不清楚。为了阐述性别在化疗相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当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者对已报道的PETACC-3研究(一项采用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组或FOLFIRI辅助治疗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的研究)中的数据进行了再次分析。
按照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毒性分级标准,研究者对治疗相关紧急不良事件(定义为在治疗期间发生的或者恶化的不良事件),以及当地研究者认为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分析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总部进行。研究主要终点是比较全组所有级别的治疗相关性不良事件(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发生率超过治疗患者5%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分析3/4级不良事件,以及不同亚组如治疗方案(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方案或者FOLFIRI方案)、年龄(<50岁、50~64岁、≥65岁)、体质指数(BMI)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使用Fisher检测方法比较不同性别之间所有不良事件和3/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值小于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在2974例受试者中,其中1656例为男性(55.7%),1318例为女性(44.3%)。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年轻(年龄小于50岁者:女性277例,21.0% vs.男性288例,17.0%)、体质指数更低(体重指数≥25者:女性593例,45.0% vs. 男性874例,53.0%)、体表面积更小(体表面积≤2 m2者:女性1284例,97% vs. 男性1254例,76%)。
全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恶心、呕吐、便秘、抽筋、口腔炎、胆碱能综合征、嗜睡、脱发、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等不良事件。总体的毒性反应发生率在男女之间的差异会随着FOLFIRI方案化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无论是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组还是FOLFIRI组,相比男性,女性出现如便秘、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女性更容易发生白细胞减少、贫血、脱发和呕吐等不良事件,与其年龄无关。
在全治疗组中,女性更容易发生3/4级的脱发、口腔炎、腹泻、恶心、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相比于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治疗组,FOLFIRI组的3/4级脱发、口腔炎、腹泻和嗜睡的发生率在男女间差异显著。
接受FOLFIRI方案治疗的女性,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更高,但与年龄和体质指数无关。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使用FOLFIRI方案时,女性需要药物减量更为频繁(女性341例,25.9% vs. 男性279例,16.8%;P < 0.001)。
该分析是目前为止最大型的一项系统性分析。表明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中,非血液性不良事件和客观可测量的血液学不良事件更显著,临床相关风险更高。之前已有研究认为女性是伊立替康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但是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性别无关,因此无法解释在使用伊立替康后,毒性反应在性别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应源于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的差异。在精准治疗时代,考虑到越来越多的与性别相关的分子生物学背景及疾病生物学的差异,在肿瘤的系统治疗中,性别对于治疗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在可接受的毒性范围之内,到达靶病灶的最佳剂量,男女是有区别的。
(编译 袁翔 审校 项晓军 熊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