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 第272273期

宫颈癌细胞竟可经产道进入婴儿的肺 首次发现宫颈癌母亲顺产导致小儿肺癌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研究者在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基因检测中意外发现,两例小儿肺癌(23个月和6岁),大概率是由于分娩时宫颈癌细胞经产道母婴传播所致,经治疗目前两名患儿均未复发。(N Engl J Med. 2021, 384: 42-50. doi: 10.1056/NEJMoa2030391)

有一种肿瘤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早在1949年就有报告称,癌细胞穿越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进行了所谓的血源性传播,这样的病例发生概率约为50万分之一。

日本研究者报告的病例能确定为母婴传播,是基于母子肿瘤样本在二代测序、组织学检测、HPV检测中高度吻合,比如肿瘤细胞都缺少Y染色体,具有KRAS、TP53等多个相同的基因突变,都感染相同分型的HPV等,这是首个报告肿瘤经产道传给婴儿的研究。

研究者们推测这种传播的原因,可能是婴儿在分娩过程中从产道内的羊水、分泌物等液体中吸入了宫颈癌细胞。读到研究报告的多位专家都对这一传播途径感到非常吃惊,表示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宫颈癌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婴儿吸入癌细胞”这一传播途径,之前还只是理论上推测存在可能性。日本研究者在文章开头列出目前已知的18例癌症“母婴传播”,都是穿越胎盘的血源性传播,主要为皮肤黑色素瘤(8例)和血液系统肿瘤(6例),很少有宫颈癌等实体瘤。

发现这两例患儿,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偶然,因为两例患儿在被确诊时,医生都没有考虑母婴传播的可能性,直到患儿入组了一项评价二代测序用于肿瘤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才在测序结果中发现了可能是母婴传播所致。

第一例患儿

第一例患儿在23个月大时因咳嗽持续2周就诊,CT扫描发现双肺支气管附近有多个肿块,胸腔镜取肺组织活检,证实患有肺神经内分泌癌。患儿为顺产出生,他出生前7个月时其母的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阴性,但在出生3个月后被确诊为宫颈鳞癌,随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术后辅助化疗。医生并未立即考虑“母婴传播”,因为母亲宫颈癌和儿子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不同。

但在末次治疗3年内,患儿母亲相继查出肺、肝、骨等多处转移,其中左肺转移灶活检发现癌细胞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于是研究者复查了原来的宫颈癌病理结果,发现也有局灶性神经内分泌分化,与患儿的组织学类型相似。

由于组织学类型相似,研究者对母子肿瘤样本进行了二代测序和HPV检测,发现了相同的TP53、KRAS突变及47个外显子上相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母子肿瘤均检出HPV 18型阳性,且患儿的癌细胞没有Y染色体。

基于患儿父母的意愿,患儿起初只密切随访,研究者观察到部分肿瘤病灶自行消退,但此后检查发现肿瘤沿支气管扩散,于是患儿在3岁时开始接受化疗,但两轮化疗后效果不佳,于是入组一项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临床研究。

在4周期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患儿所有病灶均有所缩小,此后患儿共接受14个周期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检查未见新的病灶后接受肺叶切除术,术后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遗憾的是患儿母亲已因宫颈癌疾病进展去世。

第二例患儿

第二例患儿的发病较晚,直到6岁时因胸痛就诊接受CT检查,才发现左肺有一个直径6厘米肿块,确诊为黏液样腺癌。该患儿同样是顺产出生,其母在他出生前查出有宫颈息肉样瘤,但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阴性,且肿瘤相对稳定。

在分娩后,患儿母亲宫颈病理活检提示宫颈腺癌,子宫切除术后2年终不治去世,而患儿直到6岁才确诊肺癌,所以医生一开始也未考虑母婴传播,直到患儿接受化疗+左肺全切,病理样本送二代测序,才提示母婴传播的可能。

二代测序结果与第一例患儿类似,母子肿瘤样本有相同的KRAS、STK11突变,均检出HPV 18型阳性,且患儿的癌细胞没有Y染色体,同样推测是母婴传播所致。目前患儿术后随访已达15个月,未出现疾病复发。

研究者认为,基于本次发现的宫颈癌“母婴传播”,患有宫颈癌的准妈妈均应以剖宫产的方式完成分娩。但几位美国专家对这一意见并不赞同,认为目前的证据太少。 

(编译 徐莉莉)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