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 第119期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比较研究结果公布

德国慕尼黑市格罗斯哈德大学附属医院Volker Heinemann报道了一项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一线用于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头对头研究(FIRE-3)结果。(Lancet. 2014年8月1日在线版)

在这项随机开放性的3期临床试验中,入组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IV期大肠癌患者,年龄18-75岁且经病理确诊,ECOG评分为0-2,预期寿命大于3个月,第2外显子的第12/13密码子呈野生型、且器官功能正常。根据ECOG评分、转移部位、白细胞计数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层,1:1随机分为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组和伊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组,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反应率(根据ITT人群分析)。

结果显示,2007-1-23至2012-9-19,入组592例KRAS第2外显子野生型患者被随机分配并接受治疗(297例为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组,295例为伊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组)。西妥昔单抗组的ORR为62.0%,而贝伐单抗组中的ORR为58.0%。就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而言,西妥昔单抗组为10.0个月,而贝伐珠单抗组为10.3个月(HR=1.06,P=0.55);然而,西妥昔单抗组中位总生存期为28.7个月,优于贝伐珠单抗组的25.0个月(HR=0.77,P=0.017)。安全性与研究药物已知的药物副作用一致,西妥昔单抗组和贝伐珠单抗组的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分别为血液毒性(25% vs 21%)、皮肤反应(26% vs 2% )和腹泻(11% vs 14%)。

(编译 王超 审校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张俊教授述评:

在未选择人群中,开展简单的头对头药物比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肿瘤缩小是否可以转化为长期生存,即“朝夕拥有”是否意味着“天长地久”,也是有意义的临床命题。笔者看来,如何基于治疗目标,在分子标志物筛选的基础上,富集最佳获益人群,开展分层研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确认个体化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合理布局、全程管理,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