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者

主要研究者-孙应实

发表时间:2020-04-07

孙应实,1972年生人,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影像科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诊疗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学系主任。入选2017年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012年北京市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培养计划、2017年北京高创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199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

从事临床医疗及影像诊断方面的工作已23年,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具有对世界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及丰富的影像诊断经验。在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疑难病例分析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结直肠肿瘤的MR、CT诊断有较深的造诣。主编国家卫健委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的影像学部分。

科研实力雄厚,基础夯实,在恶性肿瘤影像领域深入、系统的开展了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分析技术、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精准诊断、疗效定量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系统研究,大力推动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切实解决临床问题,提高影像诊断效率。在影像学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肝转移瘤、胃间质瘤的评效,论证了表观扩散系数(ADC)可作为直肠癌疗效早期、定量影像评价的有效工具。十年前发表了第一篇影像学顶级期刊Radiology以来,陆续在Radiology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临床研究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MR术前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权威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以第二完成人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计划子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扬帆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影像教学模式的探索,将肿瘤影像教学发展成为现在的多层面、多模式的综合教学体系。参与的“基于单病种肿瘤影像数据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搭建与实施”获得2008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年度良师益友。2018年获得“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提高项目”课题资助。多次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肿瘤影像学高级研讨班"和“肿瘤影像规范化检查与精准诊断高级研讨班”学习班,为广大肿瘤影像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多学科发展、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肿瘤影像学科建设,推动肿瘤影像学的发展。带领科室团队获得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专业基地,积极培养高水平的影像学青年医师。


没有了!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