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

拥抱痛苦,抚慰创伤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福柯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长时间的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死亡。与“生”的盎然激情相对,“死”是一个沉寂的话题,充满了悲情、恐惧和灰暗,这是“死亡”在大多数人眼睛里的镜像。就世界范围的死亡情况来看,有1/3的人死于癌症,1/3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3的人死于意外事故及其它疾病。但这样一个数据并不能免除“癌症”这一词组与死亡之间的联系,有时癌症对精神的摧残更甚于对肉体的折磨,在人们的心里,癌症相当于是生命终结的加速器,给绝大多数患者的生活和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对癌症患者的照顾不仅仅是治疗躯体的疾病,还有更多心理社会的需求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重视。

安宁疗护因患者及家属在各方面的需求增加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医疗团队协助病患缓解身体上痛苦的症状,同时提供病人及家属心理及灵性上的支持照顾,使病患达到最佳生活质量,并使家属顺利度过悲伤期。因此安宁疗护并不等同于狭隘的姑息治疗,而是向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全面的照顾。身患乳腺癌的赵可式教授可谓是台湾安宁疗护之母,她提出了安宁疗护的“十字架”模型。每一位癌症患者都应该在自己的努力和社会支持下让身心灵达到四种和谐:1.与天、神共融,忠心、希望、感恩。有人研究过各种情绪的影响,发现与快乐最相关的情绪是“感恩”,古人也曾说过“知足长乐”,带着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生命,面对我们的所得所失,就会驱走很多的烦恼,留下更多的空间让快乐常驻;2.与他人共融,爱,和好。融洽地回归社会,回归自己原来的集体甚至走进更多的群体是每一个癌症患者必须要完成的功课;3.与自然共融,受到自然之美与大地创造力的鼓舞。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在大自然中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和花草的芳香;到海边和沙滩漫步,体验大海的辽阔和宽广;到丛林中感受生机和绿对心灵的涤荡。4.与自己共融,自我认同,内在平衡。不要因为是自己造成了癌症(比如抽烟增加了患肺癌的风险等)而责怪自己,责怪和痛打自己都无济于事;认同自己对社会对家庭的存在价值。

香港大学陈丽云教授创立了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是将传统医学、养生学、哲学思想等融会贯通,把太极、瑜伽、冥想等多种方法融入团体辅导过程之中,让团体成员借助各类身体活动和相关技巧,自由地抒发内心感受,更好地了解自我,来达到自我的改变。这种模式已将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患者可以通过深呼吸、健身操、音乐、绘画等等让身体积极地行动起来以促进心理的平静,积极、平和的心态也会反过来促进身体的康复,从而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面对癌症、死亡,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这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兰迪.波许教授在他著名的《最后一课》中给我们的启示。兰迪.波许教授37岁患胰腺癌,病情在短期内发展到了晚期,面对自己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妻子和幼年的孩子,兰迪.波许教授用很平静的心态看待自己短暂而艰难的生活,处理了生命消逝之前自己该做的未竟事。在他的“最后一课”上,他向在座的500多名学生和同事展示了他的CT胶片,告诉他们肿瘤正在攻击他的胰腺,他的生命将在数月后结束。但是这节课,他不谈癌症,不谈死亡,不谈妻子与3个幼子,也不谈灵魂和宗教。他要谈的是他的童年梦想,是这些无论是异想天开的念头还是严肃的理想奠定了他生命的基调。癌症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依然开朗、乐观、幽默;面对仅有6个月的生存时间,他努力做着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患者该做的事,为了让妻子能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支持,他们搬家到了离妻子娘家近的地方,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天陪孩子娱乐,为孩子们写下人生的建议。这样的人生让我们感动,并且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悟。

“生命无常,当我们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时候,唯有保持观照内心并异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台湾作家张德芬说过。越来越多患友的经历告诉我们,癌症并不等于死亡的宣判,需要患者有脚踏实地的坚韧和一颗平常的心,但不是每位患者都有很好的应对疾病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癌症医疗的团队中有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等给患者提供更加人文的帮助,让来自身、心、灵三方面的安宁疗护能够贯穿癌症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张叶宁


上一篇: 善终,病人要完成的功课

下一篇: 生命最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