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并不能改善晚期胰腺癌的生存
一项来自荷兰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1210911)显示,在接受吉西他滨和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中增加常规剂量的二甲双胍并不能改善生存结局。(Lancet Oncol, 2015, 16: 839-847.)
在一些临床前研究及回顾性研究中,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并可降低许多肿瘤(包括胰腺癌在内)的肿瘤负荷。所以,有人提出设想:将二甲双胍应用于抗肿瘤治疗。
该研究对二甲双胍与化疗联合用于晚期胰腺癌治疗的疗效进行试验并首次报道。在这项研究中,18岁以上的晚期胰腺癌入组患者根据医院、糖尿病情况、肿瘤分期结果,应用电脑随机分配(1:1)成2组,二甲双胍试验组接受吉西他滨(1000 mg/m2,qd),每4周1次,分第1、8、15天给药和口服厄洛替尼(100 mg/d),并加用口服二甲双胍(第1周500 mg/次 Bid,第2周起1000 mg/次 Bid);安慰剂对照组则是在吉西他滨及厄洛替尼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安慰剂(Bid)。主要研究终点为意向治疗人群的6个月总生存率。
目前这项试验已经完成,自2010年5月31日到2014年1月3日,共入组121例患者,并随机分入试验组(60例)及对照组(61例)。两组的总生存无差别,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6个月和6.8个月(HR=1.056,P=0.78)。安慰剂组6个月的总生存率为63.9%,而二甲双胍组为56.7%(P=0.41)。安慰剂组和二甲双胍组中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25% vs 25%),皮疹(10% vs 7%),腹泻(5% vs 10%)和疲乏(3% vs 10%)。研究结果提示,增加二甲双胍治疗并不能增加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编译 王韵 审校 李宇红)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李宇红教授述评: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近年来,大量体外研究显示其具有抗肿瘤活性,但药物流行病学对糖尿病使用二甲双胍的肿瘤患者是否改善预后的研究结果报道不一致。本试验首次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对常规剂量二甲双胍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进行前瞻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并不能增加晚期胰腺癌的生存获益。在体外研究中,二甲双胍只有在很大剂量时才会具有抗肿瘤活性,而这一剂量远远超过临床使用剂量,这可能是造成该临床试验阴性结果的重要原因,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其他有效的双胍类药物,并应关注高胰岛素血症人群及对能量应激敏感的人群,比如AMP激酶(一种维持细胞能量平衡的关键酶)缺乏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