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联合CHOP方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皮下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静脉给药相似

发表时间:2015-08-17

    荷兰研究者Pieternella Lugtenburg等报告,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了便利,并使护理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摘要号S483)

    相较于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能给患者带便利,且有助于节约护理资源。SABRINA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和静脉滴注治疗滤泡淋巴瘤患者时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在欧洲及其他国家已被批准用于滤泡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为了比较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项ⅢB期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MABEASE,注册号为NCT01649856)入组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并将其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皮下注射利妥昔单抗组(利妥昔单抗,第1个疗程为375 mg/m2静脉滴注,第2~8个疗程为1400 mg固定剂量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组(第1~8个疗程均为375 mg/m2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再联合6~8个疗程的CHOP方案化疗(每2~3周为1个疗程)。研究者按照Cheson1999标准判定完全缓解、不确定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的情况。注射相关反应被定义为:给药后24小时内发生的利妥昔单抗相关不良事件。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的缓解率,次要终点为安全性。

    结果显示,总共576例患者被随机入组,其中381例入组到皮下注射组,195例入组到静脉滴注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达到平衡。总共572例患者(皮下注射组378例,静脉滴注组194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至少1疗程。9例皮下注射组患者于1个疗程后中断治疗,5例因严重不良事件,2例因撤销知情同意书,1例因疾病进展,1例因违背方案。由于两组患者第1个疗程采用的都是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所以这些患者最终均被纳入到静脉组进行安全性分析(皮下注射组369例,静脉滴注组203例)。治疗结束后(皮下注射组342例,静脉滴注组177例),意向性分析提示两组患者总体缓解率(皮下注射组为52%,静脉滴注组为51%)和按年龄进行分层的缓解率大致相当(各组均大于50%,见表1)。

    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皮下注射组为36%,静脉滴注组为33%)。在2~8个疗程中,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的≥3级不良事件分别为53%和50%,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和31%;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粒细胞减少(22% vs 20%);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是粒细胞减少伴发热(11% vs 6%)。输液相关反应两组发生率相似(总发生率28%);第1个疗程中分别为11%和14%,2~8个疗程中分别为22%和20%。在2~8个疗程中,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按器官系统分类)是一般不适和注射部位反应(10% vs 4%)。两组中≥3级的输液相关反应总体相似(2% vs 5%);第1个疗程中分别为0和2%,2~8个疗程中分别为2%和4%;2~8个疗程中最常见≥3级的输液相关反应为血液和淋巴系统紊乱(1% vs 3%)。总之,52%(皮下注射组)和54%(静脉滴注组)的患者有利妥昔单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相关不良事件是粒细胞减少(14% vs  16%)。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有8%和9%的患者因不良事件而中断利妥昔单抗治疗,主要为感染(2% vs 3%)。63例患者死亡(11%),皮下注射组为10%,静脉滴注组为13%。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有6%和7%的患者因不良事件而死亡,主要原因是感染(2%)。

    (编译 王华 审校 王亮 吕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吕跃教授述评:

    如果疗效和不良反应没有差异,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相较于静脉注射,能给患者带便利和护理资源的节约。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总体缓解率(皮下注射组为52%,静脉滴注组为51%)基本相同,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皮下注射组为36%,静脉滴注组为33%),提示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将会作为治疗手段之一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