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其他肿瘤

DPYD*2A基因分型指导氟尿嘧啶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17

    荷兰癌症研究所临床药理系的Jan H.M. Schellens等报告,DPYD*2A与氟尿嘧啶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关。基于DPYD*2A基因分型下的剂量调整不仅能为患者提供足量的氟尿嘧啶暴露剂量,还增加了氟尿嘧啶治疗的安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另外,基因分型筛查降低了每例患者的总费用。(JClin Oncol. 2015年11月16日在线版).

    氟尿嘧啶代谢酶二氢嘧啶脱氢酶的基因多态性(如DPYD*2A)与严重的不良反应相关。为了评估根据DPYD*2A基因分型开展的氟尿嘧啶药物剂量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该研究入组拟接受氟尿嘧啶药物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前根据DPYD*2A基因分型结果对患者进行前瞻性地分组。变异等位基因携带者的初始剂量低于标准剂量的50%,然后根据耐受程度进行剂量滴定。不良反应为主要观察终点,其得出分别依据与历史对照相比(既往文献中标准剂量治疗的DPYD*2A变异阳性者)和与同期入组的标准剂量治疗的DPYD*2A野生型患者。次要观察终点为基于模型的费用分析、药代动力学分析和DPD酶活性分析。

    结果显示,共有2038例患者接受了DPYD*2A基因筛查,其中22例(1.1%)患者为杂合多态性。DPYD*2A变异阳性者的治疗剂量调整中位百分比为48%(17%~91%)。历史对照组(48例)中≥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3%(95%CI 58%~85%),而在基因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组中则下降到28%(95%CI 10%~53%,P<0.001);药物致死率由10%降到0。相同的氟尿嘧啶暴露剂量下,基因分型治疗组≥3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标准剂量治疗的野生型患者相似(P=0.64)。而且,筛查组每例患者平均的总费用比未筛查组更低。

    (编译 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