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消化道肿瘤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更新Barrett's食管指南

发表时间:2016-01-04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在Barrett's食管(BE)诊断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更新了许多重要观点,包括内镜下消融术、非异型增生的BE患者无需频繁的内镜监测、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的女性患者可以安全地不接受常规筛查。(Am J Gastroenterol. 2015年11月3日在线版)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食管胃肠肝病科的Nicholas J. Shaheen等发表了这篇新的指南。该指南重要的改进反应了在BE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作者写道:对比既往指南,该指南更新及改进最多的地方是BE治疗推荐。最大改进之处就是我们强化了对异型增生的BE可采用有效的内镜治疗的观点。

    指南更新要点

    该指南扩充了通过内镜下BE黏膜表现决定内镜治疗方案的建议。借助窄波光成像技术,如窄带成像内镜(NBI),可以识别异常黏膜(结节、溃疡以及平坦但不规则的黏膜)。临床医生应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者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对异常的黏膜进行治疗及分期。

    该指南更新了一些治疗建议,包括对轻度异型增生(LGD)的患者,推荐采用内镜消融术治疗。更新的证据源于一项在此类患者中对比射频消融术和内镜监测随访的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病变进展和(或)发展为腺癌的风险。

    非异型增生的BE以及EMR没有提示异型增生的患者,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低。因此,美国胃肠病学会(ACG)不推荐这些患者接受内镜消融术治疗,建议每3到5年进行一次内镜随访。

    对于病灶已彻底切除的轻度异型增生(LGD)或高度异型增生(HGD)患者,EMR后再行内镜消融治疗,可降低异型增生复发的风险。

    但是,作者也强调,额外一名在BE相关肿瘤诊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病理科医生对LGD诊断确认的重要性。引用的数据表明,73%~85%的社区诊断LGD的患者在随后的诊断确认中病变的恶性级别下调,最后被诊断为非异型增生或不确定的异型增生。

    内镜消融术越来越重要,射频消融术前也通常需要EMR。因此,ACG推荐接受内镜消融技术培训的医生,需要同时接受EMR技术培训。

    确诊LGD的患者在多次内镜检查后,均需要接受积极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通过内镜检查诊断LGD但未接受任何内镜治疗的患者,需要每年内镜随访,直到连续两次检查未见异型增生,方可停止内镜随诊。

    BE诊断和监测

    指南也缩减了一些BE早期诊断和监测的适应证。最受关注的是,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女性患者,如果没有多个危险因素,如年龄大于50岁、高加索人、慢性和(或)频繁地胃食管反流、中心性肥胖、腰围大于88 cm、吸烟、BE或者食管腺癌家族史,可以不接受常规的内镜筛查。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患食管腺癌风险很低。仅在有反流症状及多个其他危险因素的男性人群中推荐进行BE常规内镜筛查。

    考虑到生物标志物及先进的内镜成像技术(超高清内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ACG不建议常规使用。

    但是作者也期待在这些方面有较快和重大的研究进展。作者写道:“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革新性的进展,包括预测BE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识别BE异型增生区域的先进成像和分子生物技术,以及创伤小、价格低廉的BE监测技术。”

    (编译 张敏 审校 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