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癌症生存者数十年后可能面临身心问题
儿童癌症的治疗手段不断改善,但仍然有很多亟需解决的迟发效应,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年龄较小,容易受到长期治疗的影响。
两项新研究表明,儿童癌症幸存者与成年人相比,生理和心理健康情况较差,这些健康问题可能与癌症治疗药物中的某些毒性成分相关。丹麦研究者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发现,儿童癌症幸存者在成年后有可能接受入院治疗。另一项研究则表明,儿童骨肉瘤幸存者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水平可能较低。(JAMA Oncol. 2015年11月19日在线版)
研究者指出,现阶段人们对某些预示性症状的关注程度大幅提高,而且早期治疗也有助于防止疾病进展。
白血病、脑癌、霍奇金淋巴瘤幸存者的住院治疗风险最高,在抗癌治疗后至多34年内风险几乎翻了一番。在97种疾病中,至少有一种导致了5.3万次以上的住院治疗,包括癌症,心、肺或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另一项规模较小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儿童骨肉瘤幸存者的心理指标进行了评估。这部分癌症幸存者在阅读、注意力、记忆和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方面得分均较低。但用于治疗骨肉瘤的一种强效药物——甲氨蝶呤并不像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元凶。
该研究纳入了80例患者,平均年龄将近39岁,癌症确诊时间约为25年前,将之与另外39例没有癌症的受试者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表示,虽然甲氨蝶呤在大剂量水平下与大脑问题相关,但这部分幸存者的心智问题似乎是与其当前的健康状况有关,而非药物所致。但这部分患者也报告了心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患者服用蒽环类药物所致。
心脏损害导致脑血流量降低,因此引发了心智问题。无论如何,心智问题的确有切实的影响,可导致患者无法顺利毕业、失业率更高、工资水平也低于4万美元/年。
因此有必要继续监测此类慢性健康问题,毕竟对患者的大脑生长、发育过程都存在影响,使得日常生活能力低于正常水平。
研究人员也呼吁对儿童癌症治疗的长期影响进行更多研究。毕竟治疗存在迟发效应,因此有必要明确如何逆转这些作用,保护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编译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