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癌症患者 持续深度镇静或不影响生存期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姑息医学部的等报告,在临终关怀专业机构中,持续深度镇静(CDS)似乎不会显著缩短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因此或可作为该类机构姑息治疗的一个备选方案。(Lancet Oncol. 2015年11月20日在线版)
作为姑息性镇静疗法的一种,在患者临终前施行CDS已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针对该疗法是否会缩短患者生存期的讨论。该研究对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二次分析,旨在分析CDS是否会缩短患者生存期,同时也探索CDS期间的人工水化疗法对生存期的影响。
患者范围涵盖了日本境内的58个临终关怀机构,包括医院内的临终关怀中心,临终关怀病房以及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等。除结局变量缺失或生存期大于180天的患者外,所有成年晚期癌症患者(≥20岁)都被纳入本次分析。研究比较了接受或未接受CDS对生存期的影响,并采用了倾向评分加权分析来控制患者在入组时的个人特征、疾病状态以及症状负荷等。
结果显示,共入组了2426例晚期癌症患者,剔除289例(12%)生存期大于180天的患者以及310例(13%)数据有缺失的患者后,纳入分析的共有1827例。其中接受了CDS的患者占15%(269例)。CDS组和未接受CDS组患者的未加权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天(95%CI 22~30天)和26天(95%CI 22~30天),中值差异为-1天(95%CI −5~4天;HR=0.92,95%CI 0.81~1.05;P=0.20)。
倾向评分加权分析显示,CDS组和未接受CDS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天(95%CI 21~24天)和26天(95%CI 24~27天),中值差异为-1天(95%CI −6~4天;HR=1.01,95%CI 0.87~1.17;P=0.91)。
年龄(交互项P值为0.67)、性别(交互项P值为0.26)、体能状态(交互项P值为0.90)以及人工水化体积(交互项P值为0.14)对于镇静状态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均无影响,但不同医疗环境对结果有显著的修正效应(交互项P值为0.021)。
(编译 丁小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