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消化道肿瘤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灵敏有效

发表时间:2016-04-01

    进行年度筛查的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对发现结直肠癌具有高敏感性,这项检测对于大范围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是可行且有效的,这一结果来源于一项大规模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这一研究利用四轮的年度筛查对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的效应进行了评估。(Ann Intern Med. 2016年1月26日在线版)

    最近,美国凯撒医疗集团的Christopher D. Jensen等报告的一项结果显示,总体而言,1年内程序化的粪便免疫化学筛查能发现80.4%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84.5%的患者在第一轮年度筛查中被发现,而73.4%~78.0%的患者在随后几轮的筛查中被发现。

    研究对象都是凯撒医疗集团中加利福尼亚南北部健康计划的成员,在2007~2008年通过邮寄样本参加第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时的年龄为50~70岁,他们都完成了第一轮的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并都完成了随后的三轮年度筛查。第一轮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8.5岁;其中46.4%为男性;55.4%为白种人。调查者们注意到这项健康计划成员是多样化的,而且其社会经济特征与地区的人口普查非常相似。

    没有饮食或药物的限制

    继往研究表明粪便潜血实验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并且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和美国结直肠癌联合协会特别小组推荐,每年一次粪便潜血实验是50~75岁中等风险患者筛查结直肠癌的一个选择。粪便潜血实验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都是非侵入性的检测,都可通过邮递来进行,但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没有食物和药物的限制。研究者指出,相较于愈创木脂法粪便检查,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有更高的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

    在670 841例被邀请参加筛查的患者中,323 349例(48.2%)患者参与了第一轮的粪便免疫化学筛查。剩下的被邀请者中,分别有75.3%、83.4%和86.1%参与了第二、三、四轮筛查。

    如果这些患者随后进行了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是结肠镜检查,或退出了健康计划或死亡,那么就没有资格进行筛查。不过这些已经接受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的无资格者依然会被继续随访。

    较高的随访比例

    第一轮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中,5%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每克粪便中血红蛋白≥20μg),接下来几轮筛检阳性比例稍低,为3.7%~4.3%。研究者认为有效的结直肠癌筛查必须在获得一次阳性结果后继续进行肠镜的检查。这项研究中,78.4%的患者在获得阳性结果1年内接受了结肠镜检查。另外,2.1%的阳性患者接受了乙状结肠镜检查,5.4%的阳性患者接受了胃肠疾病的咨询,10.7%的阳性患者到访过基层医疗机构,共对96.6%的阳性测试者在12个月内进行了随访。

    结直肠癌的预估价值(患者获得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阳性结果在1年内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比例)在第一轮的筛查中是最高的(3.4%),在随后的几轮筛查中这一比例略低但是保持平稳(2.1%~2.3%)。

    腺瘤的预估价值(在粪便免疫化学检测中获得阳性结果的患者在随后1年内接受结直肠镜检查,诊断为腺瘤或进展期腺瘤的比例)只对加州北部健康计划的成员有用,不过在第一轮的比例也是最高的(51.5%),随后的几轮筛检中这一比例有所降低但是保持平稳(47.4%~48.5%)。

    (编译 杨梓汝 蒋梦捷 审校 袁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述评:

    目前愈创木脂法粪便检查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受患者检查前的药物及饮食影响较大;相比之下,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法更为敏感,且对被检者膳食无须特殊要求,更加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法对于结直肠癌、腺瘤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将以更引人注目的有力证据被推荐用于结肠癌的筛查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