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鼻咽癌研究成果

发表时间:2016-11-23

    年份

    成果

    主要完成人

    1962

    ◎ 首任所长梁伯强教授在院所筹建时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病理分型(三类六型),成为鼻咽癌病理分型的国际标准;同年,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次提出鼻咽癌组织学分类。

    梁伯强教授

    1964

    ◎ 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等人探索晚期鼻咽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实施“压腹阻断腹主动脉循环,腔静脉注入氮芥疗法”(简称“半身化疗”),疗效显著。

    谢志光、李振权、闵华庆、钟国华等

    1978

    ◎ “鼻咽癌的防治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中山医学院基础学院、卫生统计教研组

    1978

    ◎ “中国南方五省鼻咽癌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研究” 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闵华庆等

    1978

    ◎ “鼻咽癌的放射治疗”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潘国英、曾其祥、毛志达、张恩罴、梁培根

    1983

    ◎ 主编《鼻咽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李振权、潘启超、陈剑经

    1992

    ◎ 鼻咽癌新分期方案被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命名为“92分期”

    闵华庆、洪明晃、马骏

    2001

    ◎ “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闵华庆、黄腾波、洪明晃

    2002

    ◎ 定位并鉴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并获同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曾益新、冯炳健

    2005

    ◎ 完成首株鼻咽癌来源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

    曾益新、曾木圣

    2005

    ◎ “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曾益新、方嬿、邵建永

    2007

    ◎ 有关鼻腔/口咽侵犯归为T1亚期,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N1a的两项研究结果被第七版AJCC/UICC分期采纳

    马骏、刘孟忠、唐玲珑、毛燕萍

    2009

    ◎ “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骏、罗伟、孙颖

    2010

    ◎ 发现了多个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

    曾益新、贝锦新

    2011

    ◎ 同期化疗可以提高中期鼻咽癌的疗效,研究成果发表于JNCI,并被欧洲EHNS-ESMO- ESTRO指南采纳

    麦海强、陈秋燕、温月凤、郭灵、刘怀

    2012

    ◎ 有关“辅助化疗不能在同期放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生存”的研究结果在Lancet Oncology上发表,研究方案改变了欧洲EHNS-ESMO- ESTRO指南和美国NCCN指南

    马骏、陈磊、胡超苏、陈晓

    2012

    ◎ miRNA分子标签的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Oncology ,“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马骏、陈磊、柳娜

    2015

    ◎ “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马骏、赵充、麦海强

    2015

    ◎ 全球首个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投入临床使用

    曾益新、邵建永

    2016

    ◎ 全球第一项关于复发转移鼻咽癌临床研究成果在全球顶级杂志The Lancet发表

    张力、黄岩、洪少东、杨云鹏

    2016

    ◎ 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TERT/CLPTM1L和CIITA),成果发表于《人类分子遗传学》(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主要完成人:曾益新 贝锦新

    2016

    ◎ TPF诱导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率的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ogy

    马骏、孙颖、李文斐、陈念永、张宁、胡国清、谢方云、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