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间皮瘤或有了新选择
法国里尔大学附属医院胸部肿瘤科Arnaud Scherpereel报告的MAPS-2研究显示,间皮瘤复发后,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延缓肿瘤的增殖。免疫治疗在二线治疗间皮瘤时可能表现出某些既往未被发现的情况。(摘要号LBA8507)
研究详情
该项Ⅱ期研究入组既往接受过1~2线治疗(包括培美曲塞/铂类双药方案)后疾病复发的患者108例,给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主要终点为12周时的疾病控制率。
结果显示,Nivolumab单药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44%,总缓解率为16.7%(9/54);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为50%,总缓解率为25.9%(14/54)。
Nivolumab单药组有6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个月;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组有62例患者,中位OS尚未达到,中位PFS为5.6个月。而历史对照的数据显示二线治疗者的中位OS通常为6~9个月。
在不良反应方面,联合组患者所有级别不良反应及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6.9%和18%,单药组患者的分别为77.8%和10%。此外,联合组中出现3例治疗相关死亡事件,1例死于代谢性脑病,1例死于暴发性肝炎,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后仅死于肝炎者被认为与治疗相关。
研究评述
Scherpereel表示,对比其他二线和三线治疗疾病控制率不足30%的历史数据,该结果是一个进步;在本项研究中,免疫治疗后患者的表现很不同。该研究结果足够支持在此类病情下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了,但尚无法得出Nivolumab单药或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何者疗效更好的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因难治而恶名昭彰,目前仅有一个一线方案可用,且待疾病复发或进展后没有推荐方案可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很可能改变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治疗。”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Anne Tsao表示,“抗血管生成剂用于间皮瘤的作用已经凸显,且最终可能被临床医生与免疫治疗联用。”
纽约Roswell Park癌症研究所的Hongbin Chen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探究此类疾病规模最大的Ⅱ期研究,并期望该结果为探索改变临床实践方面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编译 李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