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血液系统肿瘤

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对再次应用该药的影响不大

发表时间:2017-08-21

    丹麦Rigshospitalet大学附属医院Benjamin O Wolthers等报告,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因为发生第二次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风险与第一次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关,而且第二次胰腺炎的发生也并不增加并发症的总风险,因此是否再次应用门冬酰胺酶,应该主要考虑该药抗白血病效力的预期情况。(Lancet Oncol. 2017年7月20日在线版)

    当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然而,一些患者仍然受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困扰,其中就包括门冬酰胺酶相关的胰腺炎。为了研究门冬酰胺酶所致的并发症以及再次暴露于该药再次发生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该研究自18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1996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间的26项临床试验中入组1~17.9岁的、t(9;22)阴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数据,这些患者均在应用门冬酰胺酶50天内发生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至少符合两个特征:腹痛伴随胰酶至少达到参考值上限的三倍;影像学有胰腺炎的表现。未达到诊断标准的患者被排除在外。主要的观察指标为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急性并发症,以及曾经发生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患者再次暴露于门冬酰胺酶治疗的风险。

    结果显示,共纳入465例确诊为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患者,其中可供分析的424例患者中有33例(8%)需要机械通气,109例(26%,分析例数为422例)发展为假性囊肿,81例(21%,分析例数为393例)需要立即给予胰岛素治疗,2例(2%,分析例数为458例)死亡。需要机械通气、胰岛素治疗、假性囊肿形成以及发生死亡的风险与更大的年龄相关,其中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0.5岁(IRQ:6.4~13.8岁),无并发症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1岁(IQR:3.6~12.2岁,P<0.0001);也与是否有一个或更多异常的生命体征(例如:发烧、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相关,生命体征异常的217例中有96例(44%)发生并发症,无生命体征异常的46例中仅有11例(24%)发生并发症(P=0.02)。

    31例(11%,分析例数为275例)患者在诊断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后1年仍需要胰岛素治疗或反复发生腹痛,或上述二者均存在。持续需要胰岛素治疗以及反复的腹痛与是否有假性囊肿相关,其中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比值比(OR)为9.84(95%CI 3.01~35.49,P=0.0002),反复腹痛的OR为11.79(95%CI 4.30~37.98,P<0.0001)。8年内发生腹部症状的风险从8%(26/312)降低到0(0/35),但是仍然需要胰岛素的患者仍然为9%(3/35)。

    96例患者再次接受了门冬酰胺酶的治疗,其中包含59例曾患重症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的患者(腹痛或胰酶升高至少大于参考值上限的三倍,至少持续72小时)。44例(46%)患者再次发生门冬酰胺酶相关胰腺炎,其中22例(52%)为重症胰腺炎。患过2次和1次门冬酰胺酶胰腺炎的患者发生胰岛素持续依赖的风险并没有不同:分别为7%(3/42)和12%(28/233,P=0.51)。发生二次门冬酰胺酶胰腺炎的风险与患者的任何基础特征无相关性。 

    (编译 王婷 审校 常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