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恶性胸膜间皮瘤 Ⅰ期研究提示TargomiR安全有效
悉尼大学Concord临床医学院Nico van Zandwijk等报告,TargomiR治疗复发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安全性可接受,早期即可见效,不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验证。(Lancet Oncol. 2017年9月1日在线版)
临床前研究发现: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miR-15/16家族中的miRNA缺失与肿瘤增殖相关。TargomiR是荷载了miR-16类似物的微细胞,可靶向EGFR,能恢复患者体内miR-15/16的缺失状态,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为了评估TargomiR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安全性、合适剂量和疗效,该项首个在患者人群中进行的、Ⅰ期、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研究自悉尼3个主要肿瘤中心入组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有可测量病灶;既往化疗后影像学证实进展;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0分或1分;预期生存超过3个月;肿瘤组织免疫组化EGFR表达阳性;骨髓功能和肝肾功能良好。
在5个剂量组中,采用传统3+3设计法,患者接受每周1次或2次(间隔3天)静脉输注TargomiR(20分钟)。剂量爬坡原定为每周1或2次输注5×109、7×109和9×109的TargomiR;但分析最先入组的8例患者数据后,所有患者均改为输注1×109的TargomiR。
主要研究终点为TargomiR的最大耐受剂量(剂量限制性毒性)、合适给药频率、客观缓解率(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比例)、缓解时间(从治疗开始到观察到反应的时间)和总生存期(从治疗开始至任何原因导致死亡)。
结果显示,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26例接受了至少一个剂量的TargomiR,1例患者在治疗前死亡。发现5种剂量限制性毒性:每周2次输注5×109 TargomiR治疗者中有2例分别出现了输液相关炎症反应和冠脉缺血。2例接受每周1次输注5×109 TargomiR、地塞米松减量预处理的患者分别出现了过敏反应和心肌病,1例接受每周1次输注5×109 TargomiR的患者出现了非心源性胸痛。
最大耐受剂量确定为每周输注1次5×109 TargomiR。TargomiR治疗过程可出现短暂性淋巴细胞减少(96%,25/26)、一过性低磷酸盐血症(65%,17/26)、天冬氨酸转氨酶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3%,6/26)。5例患者出现心脏事件:3例心电图改变,1例心肌缺血,1例Takotsubo心肌病。
22例患者经CT评估疗效,部分缓解1例(5%),疾病稳定15例(68%),疾病进展6例(27%),客观缓解率为5%;部分缓解患者的客观缓解持续时间为32周。中位总生存期为200天(95%CI 94~358天)。出现21例死亡事件,其中20例与肿瘤进展相关,1例死于肠穿孔。
(编译 钱洁 审校 韩宝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