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前研究显示 合成三萜类化合物有望预防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
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及Dartmouth大学研究者发现一类小分子抗氧化物质——三萜类化合物有望抑制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发生。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抗癌作用:首先,它可抑制结肠癌相关炎症的发展;其次,它可通过上调抑癌基因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的表达而抑制结肠癌。该临床前研究结果有望大幅减少炎症性肠病(IBD)发展为结肠癌的患者数量。(J Clin Invest. 2014;124:6)
IBD患者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0倍,这使其成为结直肠癌发生的三大高危因素之一。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高危人群中,常见上皮性肿瘤的发生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使得化学预防策略在临床结肠癌发病前延迟甚至阻止癌症的发生成为可能。炎性细胞因子TNF-alpha可抑制15-PGDH表达,而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恢复15-PGDH表达水平而逆转炎症过程。此外,它也可同时抑制促炎性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因此,三萜类化合物通过逆转TNF-alpha、COX-2的促炎效应发挥其抑制结肠癌的作用。
易患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转基因小鼠口服三萜类化合物后可延长其生存时间。其中,三萜类化合物可减少炎症介质产物产生并上调5-PGDH表达,从而抑制肠上皮性肿瘤发生。此外,将正常小鼠暴露于致癌物后,口服三萜类化合物同样可阻止炎症及结肠癌的发生。其中,三萜类化合物触发了细胞内TGF-beta信号通路,并激活下游抑癌基因15-PGDH。该研究中有两项重要发现:第一,小鼠试验证明了三萜类化合物的肿瘤化学预防作用;第二,15-PGDH的抑癌作用依赖于完整的TGF-beta信号通路,因这一通路可维持肠道粘膜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通过调节上皮细胞分化及诱导调节T细胞的形成而抑制癌症。
研究小组下一步将重点评估三萜类化合物对IBD模型及与结肠炎无关的结肠癌的作用。此外,也将进一步探究天然三萜类化合物是否具有与合成三萜类化合物相似的效果。然而,将三萜类化合物在人体试验中进行肿瘤化学预防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争论,如安全性,有效性,间断性还是连续性给药,是否给予合成还是天然化合物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严密设计的临床试验以及药厂与学术界之间的合作来解决。
凯斯西储医学院Markowitz指出,长期的溃疡性结肠炎让人最担心的后果就是出现结肠癌,即使通过结肠镜和随机活检密切监控,也不一定总是能够及时发现癌症。而在肿瘤预防这一领域中,发现合成三萜类化合物可预防小鼠结肠癌模型是第一次真正的进展,并为开发一个用于人类的新药创造了机会。
(编译 万璐颖审校 熊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