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 JAK1抑制剂Golidocitinib有显著活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朱军教授等报告,新型口服JAK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olidocitinib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可诱导快速而持久的缓解,且安全性可控。该项单臂Ⅱ期研究结果有望为加速审批申请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Lancet Oncol. 2023年12月7日在线版)
该研究为Golidocitinib全球关键性注册临床试验(JACKPOT8的B部分)的结果,Golidocitinib是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首个适应症r/r PTCL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
由于异质性的免疫表型和侵袭性病程,复发或难治性PTCL的标准治疗尚无共识,大多数患者的预后非常差,5年生存率低于30%。目前在该适应证加速审批的药物中,Romidepsin(Istodax)、Pralatrexate(Folotyn)和Belinostat(Beleodaq)单药均仅有中度的抗瘤活性。但Romidepsin于2021年被召回,Pralatrexate和Belinostat均未被再次验证。JAK-STAT通路的持续性激活在T细胞恶性肿瘤中非常重要,曾有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能有效。
为了评估Golidocitinib的活性,该项国际多队列单臂Ⅱ期临床研究(JACKPOT8 Part B)于2021~2022年在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和美国的49家中心纳入104例复发或难治性PTCL成人患者,给予Golidocitinib单药治疗。
其中,88例可评效;中位年龄为58岁,65%为男性,94%为亚裔。PTCL(非特指型)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占57%,其次是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18%)、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3%)、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其余9%的亚型不确定。大多数(78%)患者在基线时没有骨髓受累,逾半数的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
近3/4的患者接受过≥2线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所有患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半数患者)、CD30靶向治疗(10%的患者)和ALK抑制剂(1%的患者)。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3.3个月时,Golidocitinib治疗获得了快速的缓解,至首次记录到的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4个月。CT显示的影像学完全缓解率为29.5%。
Golidocitinib单药治疗的缓解率为44%(95%CI 34%~55%),完全缓解率为24%(95%CI 15%~34%)。除完全缓解外,部分缓解率为20%,疾病稳定率为19%,病情进展率为23%(14%不可评估)。
独立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6个月,估计的总生存期为19.4个月;Golidocitinib归因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达到20.7个月。
104例患者至少接受一剂Golidocitinib治疗,构成安全性队列,其中59%发生了3~4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9%)、白细胞计数减少(26%)、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1%)和血小板计数减少(20%)。约1/4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3例死于任何类型的不良事件(2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意识模糊)。
研究解读
作为新一代JAK1高选择性抑制剂,Golidocitinib对JAK家族其他成员有200~ 400倍的选择性,有效地降低了泛JAK抑制导致的药物安全性风险。JACKPOT8研究的B部分中,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大多可恢复或临床可管理,且耐受性良好。
PTCL是一种异质性强、侵袭性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具有亚型多、易复发和预后差等特点。而发展为r/r PTCL后,患者预后不佳,生存率低,治疗选择有限,不同亚型患者疗效差异大,目前尚缺乏有效
JAK/STAT通路在包括PTCL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JAK1/STAT通路是PTCL的高潜力治疗方法。Golidocitinib是一种新一代、口服、强效、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相比其他JAK抑制剂,对JAK1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同时具备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可实现对JAK/STAT通路的持续有效抑制,同时确保临床安全性。
JACKPOT8研究的B部分全球范围入组了超过100例r/r PTCL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88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44.3%,23.9%的患者达完全缓解(CR),且在不同亚型中均观察到一致的高客观缓解率。中位DoR长达20.7个月,中位PFS 5.6个月,中位OS达19.4个月。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Golidocitinib无论从缓解率还是生存数据上都优于现有治疗药物,有望改善r/r PTCL患者的不良预后,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编译 杨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