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妇科肿瘤

美研究发现高风险子宫内膜癌的“热点”基因 CTNNB1基因外显子3突变提示预后较差

发表时间:2014-10-30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患有典型的低级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女性患者,CTNNB1基因外显子3突变提示预后较差。该研究也证实,肥胖并不是子宫内膜癌唯一的危险因素。(J Natl Cancer Inst. 2014,106:dju245)

    CTNNB1基因调控上皮细胞的生成和维持。子宫内膜癌相关的CTNNB1基因突变分为4种转录亚型,Ⅰ型主要出现在低级别(1、2级)和早期(Ⅰ、Ⅱ期)肿瘤中,更可能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和ER/PR高表达。Ⅱ型也出现在低级别、早期肿瘤中。与Ⅰ型相比,Ⅱ型患者更年轻,但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更差。Ⅲ/Ⅳ型主要出现在中晚期(3级、Ⅲ/Ⅳ期)患者中。其中Ⅱ型肿瘤相比其他亚型CTNNB1基因突变率更高(P<0.001),大部分为外显子3的错义突变,与年轻患者密切相关。Ⅱ型主要出现在年轻患者中但OS较Ⅰ型差。这可能和Ⅱ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上调有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肿瘤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下游靶基因(包括CTNNB1)的高表达与OS的降低密切相关。

    临床上早已发现,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初次手术治疗后容易复发并因此死亡。过去临床上辨识这些患者,现在就可以通过检测CTNNB1基因突变来筛选这些预后较差的患者。一旦低级别、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被检测出具有CTNNB1基因突变,妇瘤科医生可采取除传统子宫切除外更激进的治疗策略。

    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到底是CTNNB1突变本身还是CTNNB1突变激活的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是预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较差预后的分子标记。CTNNB1基因突变检测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便利而直接的工具,但还需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一些针对CTNNB1突变的靶向药物也正在Ⅰ/Ⅱ 期的临床试验中。

    (编译 李晓琪  审校 吴小华 唐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述评:

    肿瘤分子分型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2013年肿瘤基因图谱研究网络(TCGA Research Network)研究发现,基于基因组学特征,将浆液腺癌和内膜腺癌分成四种亚型。今年MDACC的研究,基于子宫内膜癌相关CTNNB1的基因突变分为4种转录亚型,他们具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突变类型。这些分子分型的临床价值在于预后及相应的处理,以及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