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其他肿瘤

血清miRNA分选法有望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发表时间:2015-08-17

    中国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一项多中心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及巢氏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并验证了一种用于早期诊断小肝癌、早期肝癌、AFP阴性肝癌的血清miRNA分选法,这一研究有望用于早期肝癌的临床前诊断,为部分肝癌患者提供根治性切除及长期生存的机会。(Lancet Oncol, 2015, 16: 804-815.)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循环miRNA可作为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大多数对循环miRNA用于肝癌预测的报道均为小样本,少有的几项大样本高通量研究也是回顾性地使用病例对照方法,未能对循环miRNA用于肝癌临床前检测的价值进行验证。

    该研究通过一种miRNA分选法,将几种miRNA联合检测用于发现高危人群的临床及临床前状态。研究人群来自中国4家医院的健康对照人群、未激活的乙肝病毒抗原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该研究共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采用定量PCR和阵列分析的方法自6例肝癌患者及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比对中筛选出肝癌患者血清中含量增高的19种miRNA。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中,采用包含肝癌患者及其他对照人群的257例的训练集数据,建模设计出用于检测肝癌的包含7种miRNA的分选法(又称Cmi)(包含miR29a、miR29c、miR133a、miR143、miR145、miR192和miR505),且在两个独立的分别包含352例和139例的队列人群中进行验证,并与AFP以20 ng/ml(AFP20)及40 ng/ml(AFP40)作为截点的检验效能进行比对。

    在第三阶段中,该研究通过设计一项包含27例肝癌患者及135例匹配人群的巢氏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来验证这个miRNA分选法对肝癌的临床前预测价值。研究者预先对诊断前人群进行血清收集,并将在同一随访期内最终诊断肝癌的人群与未诊断为肝癌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匹配,根据这个分选法的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对miRNA分选法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并与AFP20、AFP40的预测价值相比。

    虽然在训练集队列中,Cmi并没有体现出比AFP20更好的精确性(AUC:0.826 vs 0.814,P=0.72),但在验证队列中,Cmi可显示出更高的精确性(验证队列1中的AUC:0.817 vs 0.709,P=0.00076;验证队列2中:0.884 vs 0.796,P=0.042)。

    在所有四个队列中(训练队列、验证队列1、验证队列2、巢氏队列),Cmi在诊断肝癌方面都比AFP20具有更高的灵敏度(70.4%~85.7% vs 40.7%~69.4%),但特异性方面相似(80.0%~91.1% vs 84.9%~100%)。在巢氏病例对照研究中,Cmi在肝癌临床诊断前12个月的检测敏感性是29.6%(8/27例),临床诊断前9个月的检测敏感性为48.1%(13例),6个月临床前诊断的检测敏感性为48.1%(13/27例),临床诊断前3个月的检测敏感性为55.6%(15/27例),而AFP20在相应时间点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7.4%(2/27例)、11.1%(3/27例)、18.5%(5/27例)、22.2%(6/27例),两种方法在不同时间点对比的统计学P值分别为0.036、0.0030、0.021和0.012。

    无论在检测小肝癌或是早期肝癌方面,Cmi的ROC曲线下面积都比AFP20大(小肝癌检测的AUC:0.833 vs 0.727,P=0.0018;早期肝癌检测:0.824 vs 0.75,P=0.015),Cmi还可以用于检测AFP阴性的肝癌(AUC:0.825)。

    (编译 王韵 审校 李宇红)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李宇红教授述评:

    本研究通过外周血microRNA的联合检测,旨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可以更加早期诊断出原发性肝癌患者,结果证实其在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AFP20,这一研究结果将有望用于肝癌的临床前诊断。但该研究第三阶段用于验证的研究例数偏少,需要进一步扩大例数以证实其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该研究人群主要来自中国患者,多为HBV感染相关,因此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人种的患者,也需要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