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癌患者HPV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Eleni Rettig等报告,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的口咽癌(HPV-OPC)患者在治疗后的HPV持续感染状态与其不良预后相关。此外,治疗结束后漱口水检测HPV 16亚型DNA阳性可能提示疾病的复发。(JAMA Oncol. 2015年7月30日在线版)
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24例HPV-OPC患者。其中,54%的患者(67例)在确诊时经漱口水检测为HPV 16亚型DNA阳性。在接受治疗后,仅6例患者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5例患者自癌症确诊日起口腔HPV 16亚型DNA持续阳性。这5例HPV 16亚型持续感染患者的疾病均复发,其中3例最终死于癌症。然而,119例无口腔HPV 16亚型DNA持续阳性的患者中仅9例疾病复发。
Rettig博士表示,漱口水中持续存在的HPV 16亚型DNA可能会被用于预测疾病复发或治疗未完全起效等情况。这项早期标志物可能成为临床上HPV阳性口咽癌患者治疗后除临床检查及影响检查外的又一项常规监测项目。
HPV 16亚型DNA是否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来自匹兹堡大学的Julie E. Bauman博士及Robert L. Ferris博士指出:HPV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可能被用于评估口咽鳞状细胞癌(OPSCC)患者临床转归的改善情况;这项开拓性研究证明,口腔HPV 16亚型DNA持续阳性与疾病复发有关。
一项理想的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需具备大量的特征,包括:高灵敏度(以识别可挽救的局部复发人群)、高阳性预测值(PPV,以避免假阳性诊断带来的经济、物质及心理负担)和精确度(以检测亚临床局部复发)。然而,诊断时漱口水检测的阳性率仅为54%,故即使存在肉眼可见的疾病,该检测的低灵敏度依旧令人质疑其诊断亚临床疾病的实用性。在治疗后检测出HPV 16亚型DNA的6个病例中,5例患者出现疾病复发,PPV为83%。当仅限于HPV 16亚型DNA持续阳性的5例病例时,PPV变为100%。尽管这令人印象深刻,但持续感染仅出现于最初检测阳性的患者中,导致该复发相关生物标志物与一半的HPV阳性患者无关。另外,PPV可被应用于任何复发,包括远处转移。不幸的是,目前弥散性OPSCC的早期诊断与生存率的提高无关。
低灵敏度、PPV的低可信度和高病例数(NNT)等操作特征导致该标志物无法即刻在临床上被采用。HPV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需经过改进才能被纳入未来的监测指南,包括提高灵敏度及将其与其他血清标志物结合,例如HPV 16亚型DNA或E6抗体。同时,漱口水HPV 16亚型DNA检测的高阴性预测值保证了监测和(或)昂贵影像诊断技术应用的减少,特别是在前瞻性研究中。
Rettig博士赞成在推荐该检测前开展更多的研究。例如,考虑到本研究中HPV 16持续阳性的实际个体仅占少数(5/124例),他们需要了解开展相关检测的时间和频率,对阳性结果的准确处理及成本效益。他们亦无法肯定HPV 16亚型DNA均来自肿瘤细胞,在某些病例中,它可能就来自口腔HPV 16的感染。综上,在从其他课题中获取更多信息前,该检测现今只能在研究中应用。
研究细节和数据
D'Souza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HPV-OPC患者治疗后漱口水中HPV DNA的检测结果及其与疾病复发和生存的关联。
该研究自4个中心纳入了于2009~2013年被确诊的124例HPV-OPC患者。在确诊期间及治疗后(诊断后9、12、18和24个月)分别采集漱口水样本并检测HPV DNA。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有一份以上的有效治疗后采集的漱口水样本。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24~41个月),期间有14例出现疾病复发及6例因复发而导致的死亡。诊断两年后的无病生存(DFS)率为92%(95%CI 94%~100%),总生存率为98%(95%CI 93%~99%)。确诊时漱口水中HPV 16亚型DNA的存在与DFS(P=0.15)及总生存率(P=0.14)均无关。但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漱口水中HPV 16亚型DNA检测持续阳性(如确诊时和治疗后任一时期均阳性)与20多倍的复发风险(HR=29.7,95%CI 9.0~98.2)和死亡风险(HR=23.5,95%CI 4.7~116.9)相关。在校正了吸烟量及肿瘤分期后,其仍与DFS(校正HR=35.8,95%CI 8.6~149.1)和总生存率(校正HR=16.1,95%CI 2.8~92.7)相关。
(编译 王玺 审校 卢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