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ASTRO头颈部肿瘤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影像学和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头颈部肿瘤的传统治疗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这在本届ASTRO会议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关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减少放疗范围的探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口咽癌治疗模式的改变,同时加强了对治疗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减少放疗范围的探索
纪念梅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入组107例同侧Ⅴ区淋巴结未受累的局部晚期口咽鳞癌患者(CTV不包括Ⅴ区淋巴结),给予同步放化疗。中位随访14.8个月,区域淋巴结失败发生于同侧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以及对侧Ⅱ区和Ⅲ区。提示该部分患者可以考虑不照射Ⅴ区淋巴结。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92%的患者为p16阳性。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应用非劣性检验,对头颈部鳞癌术后淋巴结阴性(pN0)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IMRT)。结果显示,pN0侧颈部不接受放疗仍可达到100%的区域控制率。该项Ⅱ期临床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研究终点,并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口干等症状。
OPC治疗模式的改变
随着经口咽入路手术(TOS)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口咽癌,术后辅助放疗的范围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HPV相关的口咽癌(OPC)患者,辅助放疗的CTV不包括原发肿瘤的瘤床,仅予颈部照射,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失败,仅1例患者出现区域失败,局部控制率达97.5%。该研究提示:对于TOS手术的OPC患者,仅颈部接受放疗而不照射瘤床是可行。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发展为精确治疗提供了依据。HPV是口咽癌的预测因子,有学者认为,OPC是与吸烟相关的口咽癌完全不同的一类疾病,其预后相对较好。本届会议多项研究致力于寻找OPC的疾病危险因素和根据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我国鼻咽癌的研究崭露头角
鼻咽癌(NPC)虽然从解剖位置上属于头颈部的恶性肿瘤,但与头颈部其他部位的肿瘤相比,具有独特性,故常常被从头颈部鳞癌中单独划分出来。本届会议关于NPC研究的3项口头报告均来自我国。这意味着我国NPC的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在IMRT已成为标准放疗方式的时代,NPC的失败模式已经从局部复发转变成远处转移。但对于Ⅱ期NPC放疗联合与不联合化疗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了Ⅱ期NPC患者在IMRT基础上加用化疗的作用。该研究自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共入组84例新诊断的Ⅱ期NPC患者。入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纯IMRT组(43例)和IMRT联合顺铂(40 mg/m2,每周1次;41例)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局部控制(PLC)、区域控制(RNC),无疾病进展生存(D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及急性毒性反应。中位随访38个月。所有患者的3年OS率、DFS率、PLC率、RNC率和DMFS率分别为100%、94%、96.4%、97.6%和98.8%。IMRT组与CCRT组3年OS、DFS、PLC、RNC和DMFS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CRT组患者较IMRT组更多出现2~4级的白细胞降低(P=0.022),肝毒性、肾毒性、皮肤反应及口腔黏膜反应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10年生存期为80%~90%的Ⅱ期鼻咽癌患者,本研究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是否应用化疗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我们期待后续的随访结果和更多的临床试验数据。
同步放化疗(CCRT)是局部进展期NPC的标准治疗模式,但是CCRT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NPC标准治疗方案的实施。虽然尼妥珠单抗已被中国批准用于局部进展期NPC,并在中国专家共识中作为NPC的标准治疗模式之一。但因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未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中期数据分析显示:TPF方案诱导化疗后,行IMRT联合顺铂或尼妥珠单抗治疗的短期疗效相似。尼妥珠单抗组患者的3~4级消化道不良反应及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显著少于顺铂组的。
不良反应和远期并发症仍然是鼻咽癌治疗中需要密切关注的内容。四川省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放射性颞叶坏死(RITLN)和NPC调强放射治疗剂量-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放:RITLN的发生与颞叶的剂量及受照体积密切相关。RITLN主要为颞叶受到高剂量的照射所致,提示颞叶的限制性剂量(BED)为D2cc<60.31 Gy。
(编译 胡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