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黑色素瘤与皮肤黑色素瘤不同
起源于女性泌尿生殖道黏膜的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该类型与皮肤黑色素瘤不同。(2015年黑色素瘤研究国际会议)
研究者说
妇科黑色素瘤中的分子靶点尚不明确且治疗方法有限,研究者们对过去20年内于该机构治疗过患者的病例特点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者表示,因为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妇科黑色素瘤的治疗极具挑战性和不可预测性。他们在妇科黑色素瘤新的组织化学和分子机制方面有所发现,并表示该发现能将这种预后极差的疾病与其他表型相同的皮肤黑色素瘤区别开来。
黏膜黑色素瘤更为罕见,且往往较皮肤黑色素瘤侵袭性更强。黏膜黑色素瘤仅占全部黑色素瘤的1.4%,其中,仅20%位于女性生殖道。总体上,所有的女性黑色素瘤中,外阴、阴道、宫颈黑色素瘤占不到1%~3%。
安大略省东南部的癌症中心的Tara Baetz表示:“妇科黑色素瘤的治疗与黏膜型黑色素瘤相似,即手术为标准一线治疗。该疾病一旦发生转移,除了根据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来推断,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尽管我们知道这两种类型是有区别的。”
尽管皮肤黑素瘤的治疗选择较多,包括全身化疗、BRAF和MEK抑制剂、以及最近的CTLA-4和PD-1抑制剂免疫疗法,但对黏膜黑色素瘤并无类似疗效,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疾病。它由不同的分子机制导致,且显示对以上治疗方法无效。
Baetz还表示:“总体上,该疾病生存期更差,这在SEER数据库中已经体现,但在我们的小样本研究中,并未专门比较皮肤与妇科黑色素瘤的生存期,但我们预测妇科黑色素瘤更差。”
病例特点
该中心1995~2015年共收治了24例妇科黑色素瘤患者,对其中14例进行了深入总结。
这项研究中,12例外阴黑色素瘤,9例阴道黑色素瘤,2例宫颈黑色素瘤,1例活检时发现原发灶不明且伴肝转移的黑色素瘤。在挑选出深入分析的14例患者中,7例外阴黑色素瘤,6例阴道黑色素瘤,1例肝转移。
14例患者中,6例(42.9%)初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年龄19岁至97岁。最常见的表现是伴有特定症状(增大/颜色改变/瘙痒)的外阴病灶(57.1%),超过半数患者出现。继而伴阴道出血或出血点(35.7%)。
5例患者有吸烟史,2例存在一级亲属黑色素瘤家族史,8例存在一或二级亲属其他肿瘤史。4例诊断时已有转移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手术治疗,其余10例接受了局部扩大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活检和(或)切除,或更为广泛的根治性手术。不管患者是否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辅助治疗,未转移患者的无病生存期为6~47个月。只有1例在初次复发后接受了多达三线的治疗。
这部分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9%(4/14例);所有这4例患者最初均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目前为止,3例仍无复发,1例复发时接受了再次切除且目前同样无病生存。仅1例接受了任何形式的辅助治疗(干扰素治疗7个月)。
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
由于抗PD1和抗PD-L1疗法开始受到关注,所以该团队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PD-L1的表达以及PD-L1表达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8例为PD-L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高于1%),但无统计学差异。
Baetz注意到,PD-L1的表达似乎与生存期无关,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然而,她认为应该更深入地研究抗PD1在妇科黏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她表示:“我们知道,在皮肤黑色素瘤中,PD-1表达与治疗获益并无必然联系”。
在分子分析中,研究者发现14例中3例为BRAF突变阳性,5例为NRAS突变阳性,2例为KIT突变阳性。分别有5例、4例和1例出现MET、p53以及FLT3突变。2例无任何突变。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中NRAS突变频率(36%)与之前的报道(妇科黑色素瘤中12%~43%)是一致的。同样,KIT突变频率在外阴黑色素瘤为7%~45%,但在阴道黑色素瘤中无任何报道。该研究中KIT突变频率为14%,无1例发生在阴道。
与之前报道不同的是,BRAF突变曾被认为在黏膜黑色素瘤中罕见甚至不存在,但该研究中的BRAF突变频率为12.5%。
(编译 武敬君 审校 刘基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