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基因谱改变区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
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的David Kelsen等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组数据显示了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CRC)与散发性结直肠癌之间的区别,以及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之间的区别。(Gastroenterology. 2016年4月8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炎症性肠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大幅增高,克罗恩病患者罹患长时间炎症性肠病的风险也显著增高。
结肠炎相关肿瘤(CAC)是炎症性肠病尤为令人恐惧的一种并发症,因为多数患者在被诊断为肿瘤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或转移。与更为常见的、由息肉发展而来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不同,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结肠炎相关肿瘤非常困难。
为了探索“结肠炎相关肿瘤”的基因改变是否可作为药物治疗潜在靶点,研究者对29例溃疡性结肠炎及18例克罗恩病相关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其中包括了43例原发病例及4例转移病例。
研究者介绍,TP53、IDH1及MYC的基因组改变明显更为常见,而APC基因突变率则显著少于癌症基因图谱与基础医学数据库报告的发生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APC突变频率。
研究者在17/47例(36%)结肠炎相关肿瘤中发现了可作为治疗药物靶点的基因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编码IDH1、R132的基因突变;FGFR1、FGFR2与ERBB2基因的扩增;以及编码BRAF V600E和一种EML4-ALK融合蛋白的突变。其中IDH1与APC基因改变在克罗恩病所致结直肠癌患者中比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更为常见。
研究者总结,许多在结肠炎相关肠癌中观察到的基因改变都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
“总体而言,该数据支持了我们的假说,即结肠炎相关肿瘤是一种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在生物学上有所不同的恶性肿瘤。”Kelsen表示,“对于结肠炎相关肿瘤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基因组事件有更好的了解,可以为其早期发现提供启示,也可以为更晚期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不同的TP53突变可能为不良病变中浸润癌的发展赋予不同的风险评估意义。”他解释道,“对不良病变中‘二次基因突变’的识别——其中大部分已经有过TP53突变,也可作为指导疾病管理的生物标志。”
“举例而言,对活化的TP53突变或者不良病变中二次基因组事件的识别,可指导局部介入的程度。例如,进行手术切除而非内镜下黏膜切除。”他继续说道,“更进一步,我们的数据指出,在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所致结直肠癌的病例中可能存在一个基因组改变的差异谱,并引出IDH1突变可同时作为克罗恩病相关结直肠癌的标志与富有前景的药物治疗靶点这一可能性。”
他表示: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无论是作为辅助治疗还是姑息性治疗均采用了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同的治疗方案。他们的研究及其他近期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证明结肠炎相关癌症中发生的基因组事件与更为常见的结直肠癌有所不同,提示结肠炎相关癌症的治疗选择也应与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所不同。
他们也展示了炎症性肠病的类型与不同基因组改变状况有关,进一步提示可根据炎症性肠病的亚型制订早期检测与治疗方案。
Kelsen指出,目前他们正在尝试在恶性过程中识别出因驱动因素而起效的其他基因组变化。“我们已经启动了一项异种移植项目进行试验。肿瘤组织被移植到小鼠模型上,试验以一例患者自身结肠炎相关癌症中特定突变为靶点的新药物,从而让精确给药方法指导在该例患者身上的治疗。此外,我们会用已识别的基因组变化开发新试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炎相关癌症进行早期检测。”
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Steven H. Itzkowitz评论这一新发现可被总结为三项结果:(1)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在基因组变化谱上存在区别;(2)特定基因(尤其是IDH1)在克罗恩病相关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比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更多;(3)约三分之一的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拥有可作为已知化疗药物潜在作用靶点的基因组改变。
“在第一项结果证实了以往发现的同时,第二与第三项结果为诊断甚至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症的潜在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深入见解。”Itzkowitz表示,“看这些发现是否可在其他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病例上再现,以及这些所谓能付诸实施的化疗药物靶点是否有效将会很有意思。仅有一小部分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在某些程度上表现出很独特的特点,这就意味着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编译 林浩诚 审校 李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