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聚焦原发灶和转移灶间的联系重审治疗模式是否适时?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Christopher J. Logothetis和Ana M. Aparicio共同发表评论表示:近期,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Chad G. Rusthoven等在一项研究中探索了局部放疗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在新发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虽然Rusthoven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没有具体确定原发病灶控制所带来的获益。仍然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因此,原发病灶控制只能在那些具有症状或为了预防症状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才被考虑,或者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果是促使研究人员对原发病灶在疾病进展和治疗抵抗方面进行研究的动力。为了将原发病灶控制更好地整合到治疗策略中,需要具体明确最佳的局部治疗方式和合理应用。(J Clin Oncol. 2016年6月20日在线版;7月18日在线版)
Rusthoven等报道: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控制原发病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在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中,局部控制的应用范围或可从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展到诊断时即为转移的患者中。重要的是,有观察性研究显示:患者的生存获益可媲美于初始治疗时即添加化疗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这种观察结果一经被证实,标准治疗即可理所当然地被改为综合治疗,包括局部病灶的控制、化疗、雄激素剥夺治疗,甚至在一些患者中进行骨病灶治疗。
Rusthoven等的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他们进行的二级分析将更大的获益与更大剂量的放疗联系在一起,暗示局部控制越有效患者的预后就越好。在低Gleason评分和低T分期的患者中,所观察到的更大生存获益应该被谨慎解释,因为这可能体现了单纯放疗的疗效,而不是验证了局部控制的优点。同理,低PSA水平预示的更好获益可以有多种方式来解读。虽然肿瘤负荷和血清PSA水平可能在部分亚组间存在相互联系,但是在侵袭性肿瘤患者中却体现为相反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应该避免这种“只有较低分级和较低肿瘤负荷(寡转移前列腺癌)的患者才能从局部控制中获益”的观点。前瞻性研究应该包括肿瘤负荷(前列腺和远处转移灶)与全身治疗反应、局部控制获益之间的详细评估结果。
首要问题是定义局部控制延长转移患者生存的机制。这些机制的阐明可能帮助解决额外的疑问,如:前列腺内肿瘤消除是否足够?盆腔内所有病灶(包括受累淋巴结)的消除是必须的吗?手术、放疗或者联合治疗哪种更好?哪些患者最可能获益?系统治疗的类型是否影响原发病灶控制的需求?明白了原发病灶及其控制对该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行为的影响,会很好地阐释上述问题。
Rusthoven等的研究暗示了原发病灶可能对生存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可以通过放疗和(或)手术逆转。对于临床医生,最明显的是可以避免那些因为原发病灶进展所导致的多种并发症,如梗阻性尿路疾病、感染、失血、疼痛等,它们经常降低患者的体能状态、并限制系统治疗。前列腺癌原发病灶影响患者病死率的生物基础包括前列腺癌细胞不断脱落、肿瘤细胞的双向阻塞或肿瘤相关间质细胞的迁移,或原发病灶的免疫调节反应。
为了支持这个概念,Tzelepi等证实前列腺是治疗的避难所,因为经过化疗、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的前列腺切除标本中仍存在活的癌细胞,标本中表达了与治疗抵抗进展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另有报道也证实,经过最大程度的雄激素信号抑制治疗并且PSA无法检测的前列腺腺体中仍存在癌细胞。总之,这些观察提示前列腺在一些患者中可能是系统治疗抵抗的原因所在,造成了疾病的加速进展。
(编译 赵强 审校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