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耐药晚期乳腺癌基因测序的价值及探索

发表时间:2017-02-09

    2016年12月召开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公布的数据表明:耐药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基因突变谱和原发ER阳性乳腺癌基因突变谱有显著的不同,这些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试验资格筛选和药物新靶点的探索有重要的意义。(摘要号 S1-01.)

    来自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Ofir Cohen及其团队分析了149例ER阳性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标本,同时对其中44例患者的原发肿瘤标本进行分析。研究者进行了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这些乳腺癌样本中的全外显子和转录组序列。测序结果发现转移性乳腺癌样本中一些关键基因,例如ESR1、ERBB2、PIK3CA、PTEN、RB1、AKT1的突变更为常见。Cohen认为转录组测序有助于鉴定出几种可能与临床相关的耐药类型并且将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

    部分ER阳性乳腺癌患者会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而耐药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Cohen指出:“耐药发生最本质的原因是肿瘤进展所致转移及原发肿瘤微环境的改变,我们目前的研究是许多研究者在通过全面的分析转移和耐药基因组的基础上开展的,以此探索可能的耐药机制。”

    随着二代测序逐渐应用于临床以及对更多患者的原发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Cohen表示其研究团队已能区分原先已存在的基因改变(见于原发肿瘤和转移组织标本)和进展后获得性基因突变(仅见于转移组织标本)。原先已存在的基因突变也许是易于形成转移的关键因素,这提示全面鉴定原发肿瘤基因谱可能有助于预测转移风险,而获得性基因突变则有助于制定新的治疗方案以克服或者预防耐药的发生,此外突出了使用诸如血浆游离DNA(液体活检)这些技术来定期监测病情的可行性。

    Cohen表明其团队共同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功能和临床方面的成果整合为E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一个统一的整体“耐药图谱”,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推动ER阳性转移性乳癌新型综合治疗策略的研究及改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殷咏梅教授述评:

    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开展,耐药患者治疗前后基因组的改变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此研究对于耐药后转移性乳腺癌组织和与之对应原发肿瘤组织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筛选出与耐药相关的基因,临床上可以针对发生突变的基因进行干预进而逆转耐药。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大部分的样本都是内分泌治疗耐药发生后的转移病灶,转移的潜在驱动基因可能对耐药基因产生影响,而转移驱动基因与耐药基因是否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二代基因测序对未来揭示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的探讨可以提供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