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期间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根据WHO对2015年77.4万死亡数据的统计显示,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在9月6~9日在德国举行的第三届CRI-CIMT-EATI-AACR国际癌症免疫治疗会议上报告的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促进机体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免疫反应。(摘要号B250)
研究者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和趋化因子在促进结直肠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及其对疾病临床进程的影响,发现肠道菌群可刺激促进T细胞聚集的趋化因子的生成,可能与转归改善相关。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者在62例手术切除的新鲜结直肠癌和相邻健康组织中检测了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和免疫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评估了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中菌群负荷、趋化因子表达及腹腔内和肠内T细胞聚集情况。
研究者发现结直肠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特定的趋化因子基因特征相关,包括针对细胞毒性的T淋巴细胞和T辅助细胞1的CCL5、CXCL9、CXCL10,及针对T辅助细胞1和调节T细胞的CCL17、CCL22和CXCL12。多数趋化因子是在体外和体内暴露于肠细菌时,由肿瘤细胞所表达的。
趋化因子在原位肠内移植瘤中表达显著高于腹膜内肿瘤,在应用抗生素后显著降低,提示共生菌有诱导肿瘤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作用。肿瘤移植瘤模型中T细胞浸润程度与细菌负荷显著相关。
研究者说与述评
研究者表示,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证实这一点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未必都能想到,像 “哥伦布的鸡蛋”一样。然而,涉及结直肠癌微环境生成及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该研究结果可能为研发新的抗肿瘤疗法提供思路,那就是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促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淋巴细胞浸润,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有研究者评论指出,机体免疫系统的弦很大程度上由机体微生物构成及负荷来拨动。很实用的意义来了,比如在免疫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有益的菌群,从而影响免疫系统以及免疫治疗效果,这一点很重要。开始免疫治疗前的菌群移植,是十分有趣的研究方向。
(编译 宫丽宝 审校 宋娜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曲秀娟 刘云鹏教授述评:
免疫治疗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热点,但遗憾的是,总体有效率仍然非常有限。限制其发挥作用的一个瓶颈是“冷肿瘤”,即肿瘤组织内没有或者仅有很少的T细胞浸润。因此,肿瘤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如何使“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包括与化疗、放疗以及靶向药物的联合等。该研究发现,每个人肠道中都存在的微生物具有促进肿瘤组织表达趋化因子,进而诱导免疫细胞向肿瘤组织内浸润的奇妙作用。这不仅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和肿瘤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可能找到了使“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进而提高免疫治疗疗效的新方法。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免疫治疗期间,抗生素应该慎重使用,以免破坏这一助力。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是,每个人的肠道微生物群都是不同的,究竟哪些肠道微生物能促进肿瘤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又该如何将这些微生物送到肿瘤局部,都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