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确诊肺部病变结果仅供参考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Tanner报告,支气管镜的诊断获益比之前所知的显著降低,且该结论不受是否做支气管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的影响。(2017年CHEST年会. 摘要号1123A)
研究详情
Tanner介绍,既往一项meta分析显示肺部结节患者获益率为70%(Chest. 2012; 142: 385-393.)。然而,最近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质量改进登记、评估和教育(AQuIRE)数据分析提示支气管镜获益更低(38%~57%),不管是否行R-EBU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6; 193: 68-77.)。因此,Tanner认为,或许支气管镜获益并不像meta分析所提示的那么高。
一旦肺病变患者行支气管镜后无法确诊,将导致包括手术在内的更多的侵入性检查的介入,这让研究者们试图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和设备。在这个研究中,Tanner等发现,联合R-EBUS的超薄支气管镜比标准支气管镜更好,但获益率并没有高至70%(49.1% vs 37.7%,P=0.011)。这提示既往meta分析结果不可信。Tanner等的结果更接近于AQuIRE。
Tanner表示,我们并不像我们之前所想的那么擅长做支气管镜,诊断获益实际上更接近于50%。研究团队评估了221例做过支气管镜肺活检的患者,这些患者在1~5个中心做过标准透视下的支气管镜或联合R-EBUS的超薄支气管镜。24例患者因为方案不宜而退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岁,男性占51%;平均病变大小在标准组为30.4 mm,在联合R-EBUS组为31.8 mm。
起初,标准组的诊断获益较联合R-EBUS组显著降低(26.8% vs 48.7%,P=0.002)。在标准组,46例患者未获得诊断而被转至联合R-EBUS组,导致7例被确诊。病变的平均大小为31.1 mm(13.0~58.7 mm)。
Tanner介绍,操作过程中使用了活检钳,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使用任何细针诊断设备,而之前的研究提示“细针的使用提高了获益”。日本一项入组305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提示,联合用超薄支气管镜、定位技术和支气管内超声的获益为81%(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5; 192: 468-476.)。但该研究没有(使用)那些技术。
然而,CT引导活检对肺病灶的确诊率为94%。Tanner 表示对部分患者会考虑采用CT技术。应用支气管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出更多的情况。对怀疑肺癌的患者而言,支气管镜可以获得肺样本和原发的病变组织;且有时候可能获得更多的其他情况。
针吸活检有益吗?
多伦多大学Yasin Khan将支气管镜操作与针吸活检操作相比较,认为操作者持针部位的远近直接影响操作难度。此外,支气管镜操作技术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因为并非每位操作者都有专业的操作水平,仅操作过标准支气管镜的操作者改为操作超薄支气管镜联合R-EBUS将很难获得预期的结果。
Khan介绍,病变越靠近气道开放区,操作者越容易移动支气管镜,随着气道分支越来越多,操作难度越来越大;对于胸腔的某些区域而言,这种操作将十分局限。如果这些方法不能获得诊断结果,下一步将采取手术取活检的办法。
操作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这取决于患者的病变、治疗设施和患者的舒适程度。虽然现在的设备足以看见病变,但这些设备并不适于操作。
(编译 许子宜 审校 李峻岭)
表1 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 | 标准支气管镜组(85例) | 超薄支气管镜+R-EBUS(112例) |
左下叶 | 10.6% | 10.7% |
左上叶 | 28.2% | 31.3% |
右下叶 | 20.0% | 8.9% |
右中叶 | 11.8% | 9.8% |
右上叶 | 29.4% | 3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