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型或为可靠的预后标志物
挪威奥斯陆大学Kleppe等报告,核分型(Nucleotyping)可预测不同条件下的预后,提示染色质异质性标志物可在常规临床实践中进行评估,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可用于筛选可从辅助化疗中绝对获益的高风险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后续可通过临床试验评价核分型指导下的治疗决策的生存获益及成本效益。(Lancet Oncol. 2018年2月3日在线版)
染色质编排影响基因表达和局部突变频率,可促进肿瘤发生。图像纹理分析显示,DNA构成畸变与癌症预后相关。但相关的方法学尚未经过充分验证,无法向临床推广。
为了明确并验证能自动检测异质性染色质编排的新预后标志物,研究者从390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研究队列)中采集了461 000幅肿瘤细胞核图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其染色质编排情况。随后在6个患者队列中分别独立验证染色质异质性标志物,即核分型,队列包括:格罗斯特结直肠癌研究中的442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QUASAR 2试验中的391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246例Ⅰ期卵巢癌患者,354例子宫癌患者,307例前列腺癌患者以及791例内膜癌患者,主要结局为癌症特异性生存。
结果显示,所有队列中,染色质异质性肿瘤患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差于染色质同质性肿瘤患者。在多变量分析中校正了几个预后指标后,除了前列腺癌队列外,核分型均可预测预后情况。染色质异质性对于微卫星不稳定(HR=3.9)和微卫星稳定(HR=1.8)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可充分预测其癌症特异性生存,但微卫星不稳定性不能很好地预测染色质同质性(HR=1.3)或异质性(HR=0.8)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转归。
研究评述
德国伯恩大学Kristiansen表示,肿瘤分级能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计划,典型的分级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良性组织相似程度、分裂活性、核形态学等,而染色质作为核形态学的核心,其结构能直接影响基因活性。
虽然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驱动肿瘤基因的认识,加深了对肿瘤发展的理解,促进了治疗药物的研发,但仍然尚未建立起整合了基因表达和高级染色质调节的整体观念,亚核形态学的诊断价值还未能派上用场。目前大部分医生和病理学家都还不重视DNA的倍性,未来如要建立更为标准化的诊断流程,则有必要使用现代图像分析技术深入研究染色质形态。
Kristiansen认为,上文的研究采用了现代的自动化方法进行了核分型,明确了染色质异质性,能揭示多种实体瘤的预后信息,凸显了颇有前景的应用价值,但还面临一些问题:核分型的技术转移是否简便易行?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如何?操作人员之间观察结果的变异性怎样?如果能解决这些难题,相信该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很有可能成为数字化医疗时代的一个极佳的范例。 (编译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