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自身免疫疾病的管理
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Bass等表示,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或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后出现自身免疫症状的癌症患者,应该接受最谨慎的管理,因为目前还没有生物制剂能够治疗,应首先尝试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常规缓释型抗风湿药物(DMARD,如柳氮磺胺吡啶或羟氯喹)。只有当患者出现对大剂量类固醇无反应的中度至重度关节炎时,才应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管理已成为肿瘤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且随着这些药物的广泛使用而变得更加严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一些难治性肿瘤患者中带来奇效,但激活体内其他部位的免疫细胞也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不发生自身免疫症状的肿瘤患者对该类药物无应答,而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患者生存率能被提高约2倍。
心肌炎和肌炎这些不良事件虽然可能致命,但却罕见。这些事件仅提示应密切监测,而非不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理由。针对既往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并不比其他患者更高,只是发病风险更大;但仍能改善生存。大多数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免疫相关事件都以皮疹和胃肠道症状的形式出现。后者最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别疾病,Ipilimumab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后腹泻和结肠炎发生率高达1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的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致残事件,且这些药物的初始试验并未重视该症状,部分原因是患者使用了类固醇,而研究人员更关注3~4级事件。因此,其发病率差异很大,关节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的关节炎的发病率为1%~7%,其风险因素、不同类型的差异及对治疗的反应更是无从谈起。
一些基因表达可能削弱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例如:纳武利尤单抗上调的基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背景下也被上调。类固醇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若类固醇无效,或可使用Tocilizumab,但有研究显示这些患者的生存更差。JAK抑制剂如Tofacitinib对关节炎有效,但可能会削弱抗肿瘤治疗。 (编译 李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