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暴露与恶性甲状腺癌有关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引发了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近期,美国研究人员Lydia Zablotska等发现,在这次意外事故中暴露于核辐射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甲状腺癌恶性程度尤为突出。研究者认为,这项工作对于受到2011年日本福岛核反应堆爆炸事故影响的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Cancer. 2014年10月28日在线版)
该研究团队在9余年中从白俄罗斯筛查了近1.2万例受试者。受试者暴露于切尔诺贝利核辐射时均未超过18岁,在1997-2008年间均接受了至多3次甲状腺筛查。研究团队根据在事故发生后2个月内测定所得甲状腺放射活性的结果及从调查问卷中获取的剂量学数据,估算受试者的甲状腺放射性碘131(131I)剂量水平。
在间隔期约为2年的3轮筛选中,研究者从11 664例受试者中共确诊158例甲状腺癌。研究者发现,甲状腺131I水平较高与实性或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癌发生率较高相关(P<0.01),这类患者的恶性肿瘤特点也更多,例如淋巴管受累、甲状腺内浸润以及多发病灶(P值均<0.03)。
Zablotska解释道,其研究团队之前已证明,放射性碘暴露可通过剂量依赖方式显著增加甲状腺癌风险。这项新研究证明,131I暴露与肿瘤侵袭性增强相关。Zablotska认为,该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尤其可联系到日本福岛2011年的核反应堆爆炸事故产生的核辐射暴露上。
“核辐射暴露情况差不多,目前第一核电站周围、福岛的其他受染区域和其他省份的人群正在接受甲状腺疾病筛查。我们的研究对筛查方案具有补充作用,因为我们已经证实,筛查程序需要持续开展。” Zablotska表示,“这部分肿瘤的恶性程度极高,因此不是筛查一次的问题,也不是每十年筛查一次的问题。”该研究第一次筛查是在事故11年后,那时的辐射风险都还没有减弱。1997年首次筛查时,研究发现了71例甲状腺癌。另外两轮筛查又新发现了87例。
Zablotska指出,该研究比较独特,是根据标准规程无差别地进行筛查,不考虑甲状腺受照剂量。每一项筛查都有完整的数据,同时每一例甲状腺癌均根据标准规程确诊,并且由国际病例审核专家组对手术中采集的甲状腺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予以确认。另外,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测定了甲状腺中的放射活性。因为放射性碘衰变迅速,因此必须在2个月内完成测定。这个队列中检出肿瘤的时机较早,并且大部分均可治疗,因此并没有发生甲状腺癌死亡病例。
在1997年的第一次筛查中,52例患者在1986年事故发生后几年内已诊断甲状腺癌。这些“预筛查病例”趋向于表现为:暴露时年龄明显更年轻,手术时年龄亦相对年轻,事故发生时居住于农村地区的可能性更高。
这部分病例较筛查阶段所检出癌症病例(94%)的肿瘤组织学分期(T1a和T2b期)更高(71%肿瘤分期为T3及以上)。预筛查和筛查阶段的甲状腺癌在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灶的分期并无差异。研究者还发现,随着辐射剂量增加,在筛查出的癌症病例中淋巴受累(P=0.03)和甲状腺内浸润(P=0.02)显著增多。然而,其他侵袭性甲状腺癌的特点,诸如肿瘤囊性病变、血管和甲状腺囊侵犯以及甲状腺外扩散等似乎并不与辐射剂量相关。
(编译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