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报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苗儒林

发表时间:2015-08-17

    2015年6月26~2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委赵玉沛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王杉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王瑛秘书长为大会开幕致辞。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据《北京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及生存报告》最新数据表明,胃癌在男性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居第四位,在女性中居第六位。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是我国从事胃癌专业诊治研究学者们的一次盛会,为我国胃癌工作者规范和胃癌诊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季加孚教授在致开幕辞时指出,本届会议延续“规范、融合、创新”这一主题,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胃癌规范化诊疗水平、推动多学科协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并将在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

    本次大会设置主会场和20余个分会场,日、韩、美、德、土、英等6国专家和国内胃癌及相关领域医学工作者共1500余人参加会议,日本的Takeshi Sano教授、Toshikazu Ushijima教授,韩国的Sung Hoon Noh教授、Han Kwang Yang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季加孚教授、沈琳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139名专家学者在20余个分会场做学术报告,共同就肿瘤防治、特别是胃癌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转化治疗颇具前景

    大会主题报告中,季加孚主席针对胃癌的转化治疗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我国晚期胃癌患者数量众多,长期以来,治疗难度大、疗效较差等种种因素使得我们对晚期胃癌诊治研究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目前对于晚期胃癌基于高级别循证证据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仍未形成。外科手术作为唯一能够获得潜在治愈效果的治疗方法,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最近公布结果的随机对照研究REGATTA也支持这一结论,即对于所有患有单个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患者,直接手术并不应该作为首选。回顾近些年的胃癌姑息性化疗研究,对于晚期胃癌的一线化疗进展缓慢,几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生存期均在1年以内。另一方面,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晚期胃癌行胃切除术手术的手术相关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明显下降,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索对于初始不能切除而有潜在切除可能的肿瘤,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实现根治性切除。

    转化治疗概念的提出,使得这一切真正成为了可能。转化治疗的概念最早由 Bismuth于1996年提出。53例初始不能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经过含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的系统化疗降期后,患者行不同程度肝切除,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54%和40%。由此提出了转化治疗的概念,即对于初始不能手术切除而有潜在切除可能的恶性肿瘤,通过包括化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后实施了根治性切除(R0切除),则这些手术前治疗被统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二者均是希望通过术前治疗从而最终实现根治性切除,在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属于二者的模糊地带,因此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长期困扰着许多临床医生。关键在于对初始根治性切除可能性的判断上,如果初始判断为无法根治性切除则为转化治疗人群,如初始判断存在一定的根治性切除可能,为了降低切除难度,消除潜在微转移而进行的则是新辅助治疗。因此,转化治疗的实质内涵就是针对部分病灶初始不可切除但具有潜在可切除性的病例,以扭转疾病状态为目的,促使这些病例转化为可切除的一系列治疗措施,通常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或联合方案。

    转化治疗的进步将使手术越来越重要

    随着胃癌转化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腹膜转移、卵巢转移、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以及肝转移等各个非治愈性因素领域均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腹膜转移方面,除了腹膜种植转移以外,目前NCCN指南与日本指南都将腹腔游离细胞学阳性也视做腹腔远处转移。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为腹腔镜探查和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查。文献报道阳性率为15%~30%。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发现,在通过CT以及超声内镜判断为M0的患者中,腹膜转移阳性率为15.7%。对于单纯腹腔游离细胞学阳性的患者,CCOG 0301是一项Ⅱ期单臂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D2手术,术后辅助S-1常规化疗,最终发现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可达20%以上。最终JGCA根据它的结果建议单纯表现为Cy阳性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治疗,化疗采取常规的S-1单药。基于该研究结果,也有学者建议可考虑加强治疗强度以期提高长期生存,如将化疗方案更换为更积极的联合方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从2005年起也开展了一系列腹腔转移与热灌注化疗的相关研究工作,对于部分患者,腹腔内治疗确实可以带来病程的“逆转”。目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经注册开展了针对性的RCT研究:SHOP-G01试验,选择能够接受热灌注联合化疗的患者,分期进行减瘤手术,目前研究正在正常入组患者。

    单独表现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对较少,占所有晚期胃癌的5%左右,其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日本胃癌治疗规约里也出现过变动,第2版认为其属于区域淋巴结,直到JCOG 9501等研究结果否认了常规行扩大清扫的意义。

    然而,仍有部分专家认为对于选定的患者,扩大清扫是适宜的,部分研究结果也似乎支持他们的想法。来自韩国的一项对单纯化疗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只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13.8个月,平均10个月以上才出现其他部位转移,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探索加强局部治疗的必要性。对于这类患者,因为数目较少,并且诊断比较困难,目前多为回顾性研究,并且样本量均不大。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只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手术患者的生存较未手术患者好,其他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然而,可以看出这里面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入组偏倚,回顾性研究中手术组患者本身一般情况好于非手术组。虽然REGATTA在整体上没有得到阳性结果,但亚组分析显示出了一些趋势,肿瘤位于远端或者术前临床分期为N2或N3的患者可能会从联合治疗中获益。虽然同样是不可治愈因素,但各自还是会有一些特点,淋巴结转移对局部加强治疗的反应可能会更好。另一方面对于手术治疗的疑问在于手术的时机。REGATTA研究的设计是直接手术,手术范围要求为D1,那么术前化疗会不会取得不一样的结果?JCOG 0405以及之前类似设计的JCOG 0001给出了初步答案。两项研究均为针对具有巨大第2站淋巴结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过2~3周期术前化疗后行扩大的D2根治术,只不过二者在术前化疗选择的药物不同。JCOG 0405发现,对于只有一个预后不利因素的患者通过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长期生存可达50%以上。JCOG 9501已经告诉我们,预防性的腹主动脉旁清扫会导致术后并发症风险概率增高,并不能转化成生存获益。鉴于研究良好的质量控制,结果应该是可靠的。而本研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提示我们术前精确诊断的重要性,有的放矢可以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同时,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在有效的化疗前提下,扩大手术可能在晚期胃癌中亦有用武之地。

    手术治疗胃癌肝转移,尚缺乏大规模研究,近期一项日本综述纳入17篇,可以看出都是回顾性小样本研究,时间跨度非常大,5年OS研究之间差异较大。适应证方面,各研究预后的因素主要是肝转移灶的个数,其中以单发转移灶为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针对伴随肝转移的患者,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在全身化疗以后的手术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改善患者预后。中位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几乎都延长了一倍。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的反应性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获得PR的患者预后显著好于未达到PR的患者。

    外科手术治疗卵巢转移的研究更少,近期一篇发表于PLOS ONE的样本较大的回顾性研究回顾了133例接受卵巢切除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同时接受了胃切除术。多因素分期显示有无腹水和是否接受胃切除手术是独立预后因素。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卵巢转移的研究仍较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对胃癌术后发生的异时性卵巢转移行CRS+HIPEC进行了探索。结果提示,对于腹腔内肿瘤负荷较小(PCI<16)的胃癌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卵巢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一项东亚三国之间的合作研究(CONVO-GC1)。该研究为回顾性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转化治疗联合辅助手术对Ⅳ期患者的疗效。该研究很快将开始收集数据。

    有效的细胞毒药物治疗是晚期胃癌手术选择的强大支柱,联合靶向治疗之后,我们可以期待或许能够有进一步的改善。靶向治疗之中,最受期待的自然是目前一线治疗中经ToGA研究证实有效的抗HER2治疗。胃癌的诊治目前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分子研究的进展将给我们带来对疾病的全新认识,其中转化医学即依赖于生物学信息、临床资料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个人基因数据的整合。

    总体来看,随着全身治疗的进步,晚期胃癌不应当再是手术治疗的禁区。结合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等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精准的适应证选择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除了肿瘤的生物学信息以外,肿瘤对于治疗的反应也能带来更多预后信息。新的转化治疗的进步可能将使手术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切除性进展期胃癌的分类及应对

    来自日本癌症研究有明医院的佐野武教授针对可切除性进展期胃癌的最佳外科治疗探索进行了专项报告。佐野武教授认为,目前外科治疗仍是胃癌治愈的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全球共识,对于潜在可根治的胃癌患者,外科手术需注意手术的时机和手术的选择,而对于不可根治的胃癌患者,外科手术仅用于急症的缓解。佐野武教授根据胃癌的可切除性,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可内镜切除或局部切除、确定可切除、临界可切除和不可切除四类。而对于可切除的胃癌,手术切除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手术联合化疗、放化疗的治疗策略是必需的。

    佐野武教授回顾了决定胃癌辅助/新辅助治疗的3项关键性前瞻随机对照研究:INT0116研究、MAGIC研究和ACTS-GC研究。根据相关研究的总结,佐野武教授认为,确定可切除胃癌的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优先,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病理分期的辅助治疗。其中,手术要获得足够的手术切缘距离,而且要进行D2淋巴结清扫术,而辅助治疗方面要注意发现更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并能准确识别高危病例。对于临界可切除的胃癌患者,建议进行综合治疗,既要保证新辅助治疗能够有效减小肿瘤体积,还要保证足够的手术范围,在手术以后还要接受辅助治疗巩固疗效。在此过程中,治疗重点在于发现疗效显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和明确最佳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最后总结中,佐野武教授提出,外科手术对胃癌的治愈来说是必需的,应该安全充分地进行淋巴结清扫(D2淋巴结清扫,既不多,也不少);辅助/新辅助治疗改善了手术的结果,应该根据肿瘤的分期决定合适的治疗组合;新辅助化疗后疗效显著的临界性可切除胃癌患者,可以考虑扩大手术。

    竞赛、交流、联盟全面开花

    本次会议最大的的亮点之一是将精准医疗的理念贯彻始终。会上,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牵头国内十余家医疗单位、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成立精准医疗联盟,今后,联盟单位将互通有无,协作发展,致力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

    在本次大会上,我国首个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中心宣告成立,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同参与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中心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十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就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的诊治进展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中青年医师胃癌手术大赛,经过预赛产生的12位选手进入决赛,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腹腔镜手术组,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沈贤医师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张健医师分别获得两个组的第一名。

    本次会议中,会场设立了《医务人员的汗水》主题摄影展,展览从来自临床一线医生的数千张日常照片中选取了59张,从侧面真实反映了当前临床一线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工作的环境。

    最后,大会对在本次大会上的获奖者进行了颁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等三个单位获CGCA 2015国际交流奖,李博斐等7名学者所完成的10篇文章获得2015年CGCC优秀论文奖,天津肿瘤医院梁月祥等4人获IGCC 2015中国优秀论文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健等12人获2015年CGCC手术大赛奖,郑秋实等10人获首届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季刚等5人获GCLGC Power Star奖。

    本次会议作为紧随ASCO年会和国际胃癌大会(IGCC 2015)之后召开的胃癌专科学术会议,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医学同道及时传递并解读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国际动态,发布了胃癌领域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为与会人员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学科发展,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