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追踪•新进展•其他肿瘤

Emactuzumab试治软组织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可期

发表时间:2015-09-23

    法国研究者Antoine Italiano等报告的Ⅰ期研究显示,Emactuzumab(RG7155)治疗软组织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dt-GCT)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较好,尚需扩充病例进一步验证。(Lancet Oncol. 2015年7月12日在线版)

    dt-GCT又称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为罕见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式,其特点是含CSF1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导致集落刺激因子-1(CSF-1)过表达。CSF-1受体激活表达CSF1受体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肿瘤形成。Emactuzumab(RG7155)是一种抑制CSF1R的单克隆抗体,为了评估其治疗软组织dt-GCT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并明确最大耐受剂量或最佳有效剂量,此项Ⅰ期临床试验首次在人体上进行剂量递增研究和剂量扩展研究。纳入条件为:≥18岁的软组织dt-GCT患者;局部进展期的患者或需要广泛切除的手术患者;ECOG PS≤1分;有符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的可测病灶;器官功能基本正常。骨巨细胞瘤患者不被纳入研究。在剂量递增研究阶段,患者分别每两周静脉输注Emactuzumab 900 mg、1350 mg或2000 mg;在剂量扩展阶段,则给以最佳有效剂量。所有患者均被纳入分析,目前正在进行扩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本研究已在网站网上注册,编号为NCT01494688。

    结果显示,2012年7月26日至2013年10月21日,共12例患者参与剂量递增阶段的研究,未出现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共有17例患者参与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安全性研究的剂量扩展阶段研究,剂量为1000 mg/两周。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的不同截止日期,安全人群为25例。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面部水肿(64%,16/25)、乏力(56%,14例/25)、皮肤瘙痒(56%,14/25)。5种严重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眼眶水肿、红斑狼疮(发生两次)、皮肤红肿、皮下组织炎,各发生于1例患者(4%),其中眼眶水肿、红斑狼疮和皮下组织炎为3级不良反应。其他2例3级不良反应为黏膜炎(4%)和乏力(4%)。Emactuzumab (RG7155)治疗dt-GCT的客观有效率为86%(24/28),其中2例(7%)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研究者言及,需要成立全球性的协作组来招募这种罕见病患者,以进一步研究dt-GCT。

    (编译 刘巍峰 审校 牛晓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 牛晓辉教授述评: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以下简称PVNS)是一种增殖性疾病,常发于滑膜关节、腱鞘和滑囊,多发病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变多累及下肢大关节的滑膜下组织,膝关节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接下来依次为髋、踝和足。组织病理类似于发生在手足的腱鞘巨细胞瘤,病因不明,病变常被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

    局限型病变以单纯病灶切除术治疗即可获满意结果。而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所占比例较大,起病的隐匿性强,发病广泛,且并无骨性关节炎类似的滑膜炎症状,只有体积不断增大造成关节不适,以及破坏关节软骨引起症状。且由于关节构造复杂,外科治疗困难,局部切除复发率高,甚至多次手术仍难以被彻底切除。肿瘤可以生长巨大甚至截肢。在此种治疗现状中,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通路无疑为不可切除或复发的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无论是2014年ASCO会议上报道的小分子药物PLX3397,还是今年报道的Emactuzumab抗体,两项早期研究均显示对此类少见病患者的获益,并高达86%,且耐受性好。正如地诺单抗的出现对骨巨细胞瘤进行了有效地控制,我们可喜地发现了Emactuzumab对dt-GCT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期盼它可以对肿瘤达到有效控制,从而为最终的手术治疗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功能。其Ⅰ、Ⅱ期临床试验的开展,无疑是患者的福音,结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