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患者 远期乳腺癌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Narod SA等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死于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被诊断时的年龄和是否为黑人。患者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在发生了同侧浸润性乳腺癌后显著增高,而通过放疗预防复发并不降低10年内乳腺癌特异死亡率。(JAMA Oncol.2015,1:888-896.)
临床实践中,被诊断为DCIS或0期乳腺癌的女性,常常会发生第二原发乳腺癌(DCIS或浸润性癌),其中有些人最终会死于乳腺癌。该研究旨在评估女性被诊断为DCIS后10年或20年的乳腺癌死亡率,并研究死亡率是否受到被诊断时的年龄、种族以及最初治疗措施的影响。
研究者观察性地研究了SEER数据库在1988~2011年被诊断为DCIS的女性。共收集108 196例女性的资料,包括诊断时年龄、种族、病理特征、第二原发乳腺癌出现时间、死亡原因及生存等信息,并与普通人群女性对比乳腺癌死亡风险。
这些患者平均年龄为53.8岁,平均随访时间为7.5年。在随访20年时,乳腺癌特异死亡率为3.3%,而诊断时年龄小于35岁女性的该死亡率高于更年长的女性(7.8% vs 3.2%;HR=2.58,P < 0.001),黑人女性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7.0% vs 3.0%;HR=2.55,P <0 .001)。
在发生了同侧浸润性乳腺癌后,患者因乳腺癌死亡的风险显著增高(HR=18.1,P < 0.001)。在被诊断为DCIS后,共有517例患者在没有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情况下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7.5年)。对于接受了肿块切除术的患者,后续放疗可以降低同侧浸润性癌10年内复发率(2.5% vs 4.9%;校正后HR为0.47,P<0.001),但不降低10年内乳腺癌特异死亡率(0.8% vs 0.9%;HR=0.86,P=0.22)。
(编译 吴子平 审校 杜跃耀 陆劲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陆劲松教授述评:
一般认为DCIS预后好于浸润性乳腺癌,在治疗方面也不如浸润性癌积极。然而对于DCIS患者而言,治疗失败的直接结果就是以浸润性癌的形式复发。是否可以针对该人群分层,筛选出最适合选择积极治疗的DCIS患者?
本研究探讨了DCIS患者远期因浸润性癌死亡的数据,由于是回顾性病例资料的研究,其中重要危险因素只能包含临床病理学常见指标,得出被诊断时的年龄和黑人人种这两种有意义的影响指标。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其价值在于面对年轻的DCIS患者,更加谨慎地选择手术方式;同时也表明DCIS也确实可以被进一步分层。如果能采用目前精准医疗分类方法进一步研究,从基因等深层次角度研究,可能会得出更好更深入的分层因素,更准确地预测哪些DCIS更容易趋于复发转移,将对临床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