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静注PEG-天冬酰胺酶一线治疗疗效较优
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Lewis B Silverman等报告的一项随机、开放、Ⅲ期临床研究显示,与肌肉注射天然大肠杆菌天冬酰胺酶相比,聚乙二醇大肠杆菌天冬酰胺酶(PEG-天冬酰胺酶)组的不良反应并不高,疗效相似,且患者双亲的焦虑更低。该结果支持将PEG-天冬酰胺酶作为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一线用药。(Lancet Oncol. 2015年11月5日在线版)
L-天冬酰胺酶常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PEG-天冬酰胺酶比天然大肠杆菌(E coli)天冬酰胺酶的半衰期更长,免疫原性更低,可能更适合静脉给药。为了比较静脉注射聚乙二醇天冬酰胺酶与肌肉注射天然大肠杆菌L-天冬酰胺酶对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对毒性作用和疗效,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盟05-001研究(DFCI 05-001)纳入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11个协会1~18岁的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根据基线特征,患者被分入初始风险组,然后给予32天的诱导治疗。将诱导治疗中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分入最终风险组,并被随机给予静脉注射PEG-天冬酰胺酶(15次,每次2500 IU/m2,每2周一次)或肌肉注射大肠杆菌天冬酰胺酶(30次,每次25000 IU/m2,每周一次)。采用置换块算法(4个程序块),患者接受按照1︰1比例进行的随机分组以及对最终风险组进行的分层。
主要研究终点为天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频率(包括过敏、胰腺炎、血栓或出血并发症)。次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期、血清天冬酰胺酶活性与PedsQL量表评估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已在网站上注册,编号为NCT00400946。
结果显示,2005年4月22日至2010年2月12日,共有55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526例于诱导后获得完全缓解,其中46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肌肉注射天然大肠杆菌天冬酰胺酶(231例)或静脉注射PEG-天冬酰胺酶(232例)。两个治疗组天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总频率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静脉注射组相关事件发生数为65例(28%),肌肉注射组的为59例(26%,P=0.60),过敏(P=0.36)、胰腺炎(P=0.55)、血栓或出血并发症(P=0.26)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间也无统计学意义。
中位随访6.0年(四分位间距为5.0~7.1年)。静脉注射组患者和肌肉注射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95%CI 86%~94%)和89%(95%CI 85%~93%,P=0.58)。静脉注射组患者与肌肉注射组患者相比,血清门冬酰胺酶活性的波谷值中位数更高,患者双亲或双亲代理人的焦虑程度更低。两组患者其他方面的评估得分相似。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是细菌或真菌感染(静脉注射组为47例,肌肉注射组为51例)和天冬酰胺酶相关的过敏反应(分别为14例和6例)。
(编译 程梅 审校 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