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并不能拯救生命?
目前,大家对癌症筛查的关注点放在筛查的开始时间、目标人群及筛查频率。但有学者提出更尖锐的问题:筛查能真的拯救生命吗?(BMJ. 2016, 352:h6080; h6967.)
有专家表示,上述问题尚无答案,仍需大量临床研究探究证实。尽管那些癌症筛查的支持者认为筛查可拯救生命,但目前的研究分析显示严格意义上这夸大其词了。
研究者分析发现,筛查可降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其降低总死亡率的证据尚不充分。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筛查研究效力不足以捕捉到总死亡率的微小获益;二是筛查的不利影响,如假阳性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活检、过度诊断和干预治疗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疾病特异死亡率下降的效应。而真正说筛查可挽救生命,应该是基于筛查可降低总死亡率,但目前研究还达不到这一目标。
理论假设疑点重重
癌症筛查基于的假设是:癌症筛查可降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癌症特异性死亡率降低进而可降低总死亡率。但研究者指出,这些假设迄今尚未被实践所证实。
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数据显示,相对胸片检查,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将总死亡率相对降低6.7%,而总死亡的绝对风险仅降低了0.46%。因为在该研究中,作为对照的胸片检查已非标准筛查手段,这可能与肺癌死亡风险的增加相关。
虽然据称CT筛查每年可避免1.2万例肺癌死亡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阳性筛查结果带来了27 034例筛查并发症的发生(肺萎陷、心脏病发作、卒中和死亡等)。因此,肺癌特异性死亡的降低不能解释总死亡有获益。
务求死亡率降低可能错了
美国癌症协会癌症筛查高级主管Robert Smith表示,在开展试验时,务求得到筛查是否有总生存获益的明确结论是不切合实际的,降低癌症相关发病率更有意义。
如果人们将目标局限于死亡率,争论内容就变为“如果不能避免相关死亡事件,这么做是否值得?”这为预防保健的开展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在谈及预防保健问题时,人们的着重点将不是如何避免某些死亡的发生,而是避免死于某些特定因素,尤其是避免过早地死于某些特定因素。
医患之间应进行知情讨论
是否进行筛查应是医患知情讨论的内容之一,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个人偏好、风险和筛查获益。许多病人会拒绝接受筛查,在其获悉了所有的潜在利弊后,无论作出何种选择,医生都应该支持。要回答死亡率降低的问题,需要开展上百万人的大试验,这类试验可在前瞻性的注册人群中开展。
有专家述评指出,与其倾注大量资源开展这类研究,证实总死亡率轻微下降,还捎带着给大量人群带来不利影响,不如开诚布公,直接亮出需要筛查多少人,才能得到所谓的筛查获益。不要迂回游说人们接受筛查,而应该简单明了地进行沟通。
要知道筛查并不完美
ASCO首席医疗官Richard L. Schilsky表示,ASCO虽然支持癌症筛查,但筛查并不完美。筛查的价值取决于目标人群特定条件下的风险程度、筛查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所筛查疾病的自然病史。这些因素一综合,导致医生很难解释筛查结果。因为多种癌症的自然病史有多样性,进一步加剧了筛查结果解释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
比如,如果某些侵袭性肿瘤,即便再早期检出,对其治疗干预也不能带来任何生存和转归的改善。而如果有些肿瘤不会导致病人死亡,那么筛查也没什么用处其实。还有一些肿瘤,无论发现早晚,治疗都能有效地将其控制,筛查也没什么用。把这些情况都排除掉,那么能从筛查中获益的人群就很小了。
ASCO仍支持筛查是降低癌症相关死亡率的重要办法,但并非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不能让病人认为筛查绝对没有坏处,如果筛查结果为阴性就永远不会得癌,或者如果筛查结果为阳性他们也将因筛查检出而被治愈。这其中变数太多,我们所知甚少。
(编译 王利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