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本刊关注

早期NSCLC存在隐匿转移提示预后差

发表时间:2016-04-01

    12_400x534.jpg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Linda W. Martin报告前瞻性研究CALGB 9761的结果显示,大约15%的临床Ⅰ期 NSCLC患者存在N1或N2淋巴结微转移。如果免疫组化检查提示病理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N2淋巴结有微转移,则患者的预后更差。N2淋巴结有微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风险是无微转移患者的两倍,免疫组化的N1淋巴结阳性结果与生存无关,PCR结果也是一样。(J Clin Oncol. 2016年2月29日在线版)

    众所周知,Ⅱ期非NSCLC患者可以从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中受益,而Ⅲ期患者的获益更明显。Ⅰ期NSCLC中未被发现的微转移病灶被认为是其切除后导致患者预后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这一未解决的问题也是CALGB 9761研究的基础。

    1997~2002年,CALGB 9761试验的研究者自11个研究中心纳入了502例临床Ⅰ期NSCLC患者。在同一中心,原发肿瘤和淋巴结经历了免疫组化法(IHC)检测细胞角蛋白AE1/AE3、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癌胚抗原(CEA)。主要评估IHC或PCR检测的微转移是否能影响患者的5年生存率。次要目的是评价两种方法检测隐匿微转移的敏感性。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8.4年。除13例外,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分期,确认304例为病理Ⅰ期,为研究分析提供了基础。298例免疫组化淋巴结分析显示:41例(13.8%)阳性;N1淋巴结阳性占全部淋巴结阳性的42%,N2淋巴结阳性占58%。免疫组化检测的微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另外,N1淋巴结阳性患者及阴性患者具有相似的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与N2淋巴结免疫组化结果相关,N2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而N2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为66.9%(HR=2.04,95%CI 1.14~3.66,P=0.017)。

    研究采用PCR技术分析256例患者淋巴结,其中176例(69%)阳性(N1阳性占52%,N2阳性占48%)。PCR检测出的淋巴结是否转移与总生存期或无病生存期无关。

    该研究表明:应该考虑对组织学阴性淋巴结常规进行细胞角蛋白染色来寻找隐匿微转移,但依据这些发现而制订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个复杂的问题。有资料显示:为了全面了解早期NSCLC的生物学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肿瘤生物特性相关的其他因素。美国卡罗来纳医疗系统莱文癌症研究所的Edward Kim认为:“这些发现需要被证实,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应该加强对早期肺癌切除淋巴结或标本的管理”。

    Kim坦言,现在仍有40%~50%的外科医生只取1个淋巴结,这使他费解,因为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不局限于前哨淋巴结转移。尽管一些肿瘤已经建立了淋巴结转移范围标本库,但是肺癌方面的工作尚不完备。这项研究显示:如果医生不检测淋巴结,将不仅遗漏隐匿性转移灶,而且还将遗漏显微镜下转移病灶;而可切除的临床或病理Ⅰ期NSCLC正处于有待进一步治疗的灰色区域。

    Martin等阐述了该研究的几点局限性:样本量不够大;10%原发灶的PCR检测失败;CEA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证据不充分(因为ICH与PCR的符合率较差);一定比例的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

    (编译 张明辉 审校 王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艳教授述评:

    淋巴结是否受累是NSCLC术后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重要预测因子。应用IHC或实时定量PCR对常规病理方法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进行微转移检测,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准确的分期,在预测复发和评估预后上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够为制订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微转移对NSCLC的预后价值同样还存在争议,微转移的检出并不代表一定会形成显性转移灶,肿瘤细胞自身生物学特性、机体免疫状况和局部微循环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筛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分子标志物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