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本刊关注

恩杂鲁胺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优于比卡鲁胺

发表时间:2016-04-01

    17_400x312.jpg

    美国卡罗来纳州泌尿外科研究中心Neal D Shore 等报告Ⅱ期随机双盲试验TERRAIN研究的结果显示,在雄激素剥夺治疗出现进展的转移性前列腺患者中,相比于非甾体类抗雄药物比卡鲁胺,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恩杂鲁胺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了两倍以上。(Lancet Oncol. 2016, 17(2): 153-163.)

    根据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恩杂鲁胺被推荐用于治疗去势抵抗转移性前列腺癌。该药物靶向作用于雄激素受体信号途径的多个步骤,展现了与抗雄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与比卡鲁胺不同,它对野生型雄激素受体并没有激动作用。比卡鲁胺联合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被批准用于未经激素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并且已经被推荐作为去势抵抗疾病的二线治疗。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

    TERRAIN研究于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自北美和欧洲的84个研究招募机构入组375例无症状或具有轻微症状的、雄激素剥夺治疗后进展的前列腺癌患者,随机给予雄激素剥夺治疗联合恩杂鲁胺(160 mg/d,184例)或联合比卡鲁胺(50 mg/d,191例),直至疾病进展。主要研究终点是独立中心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试验开放期正在进行中,在患者和研究者共同决定的基础上,双盲治疗期结束后仍然接受治疗的患者可以得到恩杂鲁胺的治疗。

    恩杂鲁胺组和比卡鲁胺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均衡可比: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均为71岁,大于75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和34%;白种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92%;欧洲区域入组患者所占比例均为59%;ECOG PS评分0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1%和76%,1分者分别为29%和24%;疼痛评分0~1分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和61%,2~3分者分别为38%和35%,大于3分者分别为5%和2%;仅有骨转移者分别为45%和48%,仅有软组织转移者分别为20%和15%,两种转移均存在者分别为35%和36%;Gleason评分≥8者分别为55%和58%;M0期疾病者分别为36%和34%,M1期者分别为35%和39%,Mx或未知转移情况者分别为29%和28%。另外,两组中有43%的患者接受过放疗,约25%接受过前列腺切除术,6%~7%接受过睾丸切除术。恩杂鲁胺组和比卡鲁胺组患者的房颤比例分别为9%和5%,冠状动脉疾病比例分别为8%和5%,心肌坏死比例分别为5%和7%,心脏衰竭者均占2%。

    无进展生存期

    恩杂鲁胺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0.0个月,比卡鲁胺组的为16.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5.7个月(95%CI 11.5~19.4个月)和5.8个月(95%CI 4.8~8.1个月;HR=0.44,P<0.0001)。独立中心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5.3个月和5.7个月(HR=0.42,P<0.0001)。在所有亚组中,风险比显著支持恩杂鲁胺获益的结果。

    恩杂鲁胺组和比卡鲁胺组患者影像学进展的中位时间分别为尚未达到和16.4个月(HR=0.51,P=0.000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进展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4个月和5.8个月(HR=0.28,P<0.000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降低超过50%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尚未达到(HR=7.01,P<0.0001)。在基线时具有可测量的软组织病灶患者中,恩杂鲁胺组70例患者中有26例(37%)获得了客观缓解,而比卡鲁胺组71例患者中仅有5例(7%)获得了客观缓解(P<0.0001)。以基线时每7.5 ml血样中循环肿瘤细胞数量是否≥5个为观察指标,恩杂鲁胺组75例患者中有60例(80%)经治疗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由≥5个转化为<5个的情况,比卡鲁胺组77例中有45例(58%)发生转化(P=0.004)。

    不良反应事件

    恩杂鲁胺组对比比卡鲁胺组最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反应事件为乏力(28% vs 20%)、背痛(19% vs 18%)、热潮红(15% vs 11%)。比卡鲁胺组对比恩杂鲁胺组最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反应事件为恶心(14% vs 17%)和关节痛(10% vs 16%)。恩杂鲁胺组和比卡鲁胺组≥3级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和38%,最常见的是高血压(7% vs 4%)、肾盂积水(2% vs 4%)、背痛(3% vs 2%)、病理性骨折(3% vs 1%)、呼吸困难(2% vs 1%)、骨痛(3% vs 2%)、充血性心力衰竭(2% vs 1%)、心肌梗死(3% vs 0%)和贫血(2% vs 0)。分别有5%和2%的患者至少发生3种心脏不良事件。

    两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1%和23%,不良反应事件导致研究中止的概率分别为28%和23%。恩杂鲁胺组中9例死亡中有1例可能与治疗相关(死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比卡鲁胺组的3个死亡患者均与治疗无关。

         (编译 赵强 审校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