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全球肿瘤快讯

会议特别报道

R-CHOP对比DA-EPOCH-R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2-09

    在恶性淋巴瘤的诊疗方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由不同预后、细胞起源和分子病理特征组成的多种亚型疾病集合体。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和活化B细胞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总体的80%以上。少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MYC基因异位,并且与较差预后明显相关。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生于年轻患者,通常给予较高强度的或联合多种方式的治疗。R-CHOP目前仍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并未在分子亚型的DLBCL中开展前瞻性研究进行证实。DA-EPOCH-R方案是一个可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高强度替代方案。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CALGB研究(Haematologica. 2012, 97: 758.)结果显示该方案治疗DLBCL的4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1%。R-CHOP与DA-EPOCH-R对比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如何,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淋巴恶性肿瘤组的Wyndham H. Wilson报告了R-CHOP对比DA-EPOCH-R方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摘要号:469)。

    该研究入组患者要求为具有Ⅱ期或以上分期的年龄不小于18岁且HIV阴性的新诊断DLBCL患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R-CHOP方案(A组)或DA-EPOCH-R方案(B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预防为12 mg的甲氨蝶呤(MTX)鞘内注射,于第3~6疗程给予高风险患者(共4次)。所有可取得肿瘤标本的患者均被要求接受病理活检,除非患者拒绝。该研究中患者共接受6个疗程的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无事件生存率(R-CHOP方案 vs DA-EPOCH-R方案),并发现GCB和ABC亚型DLBCL的分子预后标志。

    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共524例患者(每组262例)入组,RCHOP组和DA-EPOCH-R组内可行疗效分析的患者分别有233例和231例。分配至两组患者的特征无明显差异,中位年龄分别为58岁和56岁,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53.2%和53.7%,IPI评分为中高危/高危患者比例分别为33.6%和38.2%,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比例分别为6.9%和5.2%。完整治疗患者在两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9%和83%,两组治疗中出现疾病进展患者比例分别为2.6%和1.7%,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发生率分别为1.7%和5.6%。

    DA-EPOCH-R组相较于R-CHOP组,其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90% vs 56%)、血小板减少(35% vs 6%)、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37% vs 19%)和3级神经病变发生率(运动神经:8% vs 1%;感觉神经:15% vs 3%)明显更高。两组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中位随访4.9年,两组患者EFS无显著差异(HR=1.02,P=0.89)。中位随访5年,两组患者总生存(OS)无显著差异(HR=1.19,P=0.40)。根据年龄(<60岁 vs ≥60岁)和细胞起源(GCB vs ABC)对DLBCL亚组进行的EFS分析和OS分析仍在进行中。结果发现:在纳入所有患者的分析中,R-CHOP方案和DA-EPOCH-R方案治疗DLBCL患者时的EFS和OS均无显著差异。 

    DA-EPOCH-R方案因化疗剂量更大,明显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但未增加5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R-CHOP方案相比,更多接受DA-EPOCH-R方案治疗的患者未完成治疗,说明其治疗相关毒性作用更大。

    由于DLBCL临床表现和基因情况的异质性,有必要进行亚组分析,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不同细胞来源亚型、不同年龄和不同IPI评分对两种不同方案疗效的影响。因为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及MYC+DLBCL的发病率较低,这些数据并未提供关于这些方案的疗效,但一般说来通常较强烈化疗方案对其非常重要。